|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1917-2010 | 作者 | 董小川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68036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董小川编*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是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06)”的*终研究成果。本书稿对1917——2006年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回顾、整理和认识与分析,对独立机构新闻署、教育与文化事务局等70余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20世纪美国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效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析。 本书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对美国早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的对外文化机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7、8章,对相关立法和咨询委员会进行了梳理。该书稿结构完整、论述充分、论从史出,是一部了解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历史沿革的***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引言章 美国早期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二、美国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建立与解体 (二)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及其职能 (三)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对外文化事务活动 (四)公共信息委员会评价 三、美国海外主要文化事务机构——美国文化处(1917-- ) (一)美国文化处的英文表述 (二)美国文化处的中文翻译 (三)美国文化处的历史变更过程 (四)美国文化处的功能和行动目标 (五)美国文化处评价 四、文化关系处(1938一1944) (一)文化关系处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关系处的职责和功能 (三)文化关系处与其他机构及私人组织的关系 (四)文化关系处评价第二章 美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文化事务机构(1936—1946) 一、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合作关系回顾 (一)美洲国家组织的缘起 (二)泛关联盟的终形成 二、美国与拉美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机构(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及其决议 (二)1938年设立的关洲国家合作机构 三、美洲国家事务局(1945—1946) (一)关洲国家事务局的形成 (二)美洲国家事务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1--1947) 一、信息协调局(194l—1942) (一)信息协调局的建立 (二)信息协调局的功能 二、战时信息处(1942--1945) (一)战时信息处的建立……第四章 冷战时期目标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99)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99-2010)第六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及其机构的国会立法第八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会第九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及其变迁评价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是一部让我对“文化外交”这一概念有了从零开始全新认识的佳作。在阅读之前,我对于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片面。然而,作者通过对长达近一个世纪历史的梳理,系统地展现了这一领域是如何从初期的萌芽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系。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不同时期政策调整背后逻辑的深入挖掘,比如在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利用文化宣传来对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在和平时期,如何通过教育和学术交流来增进 mutual understanding。作者的叙事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描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吸引力。读完这本书,我对“软实力”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文化传播在塑造国际关系中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明白,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仅仅关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博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其在文化层面的战略布局和实际运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美国的对外文化事务是一个既重要又略显神秘的领域。这本书,尽管书名看起来略显学术,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以极其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描绘了从一战时期至今,美国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教育推广、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在全球舞台上塑造其形象、推进其议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例如冷战时期的文化竞争、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以及9/11事件后安全议程的凸显,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对外文化策略的调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背后的动机、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实际产生的效果。读完这本书,我对“软实力”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文化交流在构建国家间关系中的独特而强大的作用。它让我看到,外交不仅仅是政治家们的博弈,更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的传播和碰撞。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作者在梳理1917年至2010年间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细致。从早期零星的尝试,到战时宣传的集中发力,再到冷战时期“文化自由”的巧妙运用,以及后9/11时代的反恐与形象重塑,每一个时期的政策演变都通过大量案例得以佐证。例如,书中对杜鲁门主义下的文化输出,以及福特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海外的文化推广活动,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机构的运作模式和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官方机构的层面,也关注到了大学、智库、媒体以及个人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立体和饱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单纯的文化交流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走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来分析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权力的互动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作者并非简单地勾勒美国对外文化机构的发展脉络,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政治考量和社会根源。从凡尔赛和会的文化渗透企图,到冷战时期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激烈较量,再到90年代后信息时代对文化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实践调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权力”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她揭示了文化出口并非仅仅是善意的文化分享,而是常常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紧密相连。书中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讨论,也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和解释,避免了简单的脸谱化,展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平常的电影、音乐、时尚,背后都可能承载着复杂的历史和战略意图。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将其文化层面的影响力纳入考量,因为文化往往是更深层次、更持久的渗透方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它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有些犹豫。毕竟,“对外文化事务”听起来就比较宏大,也可能比较枯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他/她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案例研究相结合,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于一些具体项目的介绍,比如早期赴美留学生的经历、战后文化使团的活动,甚至是一些宣传海报和电影的影响力分析,都让我感到非常具体和 relatable。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异国他乡努力传播美国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们,也能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误解、挑战和最终的成就。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长期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更在于其持续不断地对“人心”的争夺。作者对不同时期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演变,比如从早期以民主自由为主要输出内容,到后来更加注重价值观的普适性和多元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如何成为国家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