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1917-2010 | 作者 | 董小川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010168036 | 齣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董小川編*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是國傢社科基金“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06)”的*終研究成果。本書稿對1917——2006年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一個世紀的曆史變遷進行瞭係統而又全麵的迴顧、整理和認識與分析,對獨立機構新聞署、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等70餘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進行瞭介紹和解讀,對20世紀美國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點進行瞭比較透徹的分析,對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效用、價值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瞭比較深入的探析。 本書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對美國早期、二戰時期、冷戰時期、後冷戰時期等五個曆史階段的對外文化機構進行瞭整理與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的原因。第三部分為第7、8章,對相關立法和谘詢委員會進行瞭梳理。該書稿結構完整、論述充分、論從史齣,是一部瞭解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曆史沿革的***作。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引言章 美國早期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 二、美國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公共信息委員會(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建立與解體 (二)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分支機構及其職能 (三)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對外文化事務活動 (四)公共信息委員會評價 三、美國海外主要文化事務機構——美國文化處(1917-- ) (一)美國文化處的英文錶述 (二)美國文化處的中文翻譯 (三)美國文化處的曆史變更過程 (四)美國文化處的功能和行動目標 (五)美國文化處評價 四、文化關係處(1938一1944) (一)文化關係處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關係處的職責和功能 (三)文化關係處與其他機構及私人組織的關係 (四)文化關係處評價第二章 美國與拉美國傢閤作的文化事務機構(1936—1946) 一、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傢閤作關係迴顧 (一)美洲國傢組織的緣起 (二)泛關聯盟的終形成 二、美國與拉美國傢文化閤作與交流的機構(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議及其決議 (二)1938年設立的關洲國傢閤作機構 三、美洲國傢事務局(1945—1946) (一)關洲國傢事務局的形成 (二)美洲國傢事務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1--1947) 一、信息協調局(194l—1942) (一)信息協調局的建立 (二)信息協調局的功能 二、戰時信息處(1942--1945) (一)戰時信息處的建立……第四章 冷戰時期目標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5-1999)第五章 後冷戰時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99-2010)第六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及其機構的國會立法第八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谘詢委員會會第九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及其變遷評價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極大的滿足感。作者在梳理1917年至2010年間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時,展現齣瞭非凡的耐心和細緻。從早期零星的嘗試,到戰時宣傳的集中發力,再到冷戰時期“文化自由”的巧妙運用,以及後9/11時代的反恐與形象重塑,每一個時期的政策演變都通過大量案例得以佐證。例如,書中對杜魯門主義下的文化輸齣,以及福特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在海外的文化推廣活動,都進行瞭深入的介紹,讓我對這些機構的運作模式和目標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官方機構的層麵,也關注到瞭大學、智庫、媒體以及個人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這種全方位的視角,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立體和飽滿。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看似單純的文化交流行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當地社會的價值觀和政治走嚮?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來分析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與權力的互動關係。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對它是否能引起我的興趣有些猶豫。畢竟,“對外文化事務”聽起來就比較宏大,也可能比較枯燥。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敘事風格吸引住瞭。他/她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變遷與微觀的案例研究相結閤,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鮮活起來。書中對於一些具體項目的介紹,比如早期赴美留學生的經曆、戰後文化使團的活動,甚至是一些宣傳海報和電影的影響力分析,都讓我感到非常具體和 relatable。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異國他鄉努力傳播美國文化的學者、藝術傢和教育傢們,也能感受到他們所麵臨的誤解、挑戰和最終的成就。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美國之所以能在國際舞颱上獲得長期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因為其軍事和經濟實力,更在於其持續不斷地對“人心”的爭奪。作者對不同時期美國對外文化戰略的演變,比如從早期以民主自由為主要輸齣內容,到後來更加注重價值觀的普適性和多元化,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評價。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文化如何成為國傢競爭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的分析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驚嘆。作者並非簡單地勾勒美國對外文化機構的發展脈絡,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政治考量和社會根源。從凡爾賽和會的文化滲透企圖,到冷戰時期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激烈較量,再到90年代後信息時代對文化傳播模式的顛覆性影響,每一個階段的轉變都伴隨著深刻的理論反思和實踐調整。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權力”和“文化”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他/她揭示瞭文化齣口並非僅僅是善意的文化分享,而是常常與國傢利益、地緣政治緊密相連。書中對於“文化帝國主義”的討論,也提供瞭多種不同的視角和解釋,避免瞭簡單的臉譜化,展現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存在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看似平常的電影、音樂、時尚,背後都可能承載著復雜的曆史和戰略意圖。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的對外政策,必須將其文化層麵的影響力納入考量,因為文化往往是更深層次、更持久的滲透方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個對國際關係和外交政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美國的對外文化事務是一個既重要又略顯神秘的領域。這本書,盡管書名看起來略顯學術,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以極其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為我描繪瞭從一戰時期至今,美國如何通過文化交流、教育推廣、信息傳播等多種方式,在全球舞颱上塑造其形象、推進其議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例如冷戰時期的文化競爭、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化浪潮,以及9/11事件後安全議程的凸顯,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瞭美國對外文化策略的調整。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決策背後的動機、實施過程中的挑戰以及實際産生的效果。讀完這本書,我對“軟實力”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文化交流在構建國傢間關係中的獨特而強大的作用。它讓我看到,外交不僅僅是政治傢們的博弈,更是思想、觀念、價值觀的傳播和碰撞。
評分這是一部讓我對“文化外交”這一概念有瞭從零開始全新認識的佳作。在閱讀之前,我對於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瞭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片麵。然而,作者通過對長達近一個世紀曆史的梳理,係統地展現瞭這一領域是如何從初期的萌芽狀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體係。我特彆贊賞書中對不同時期政策調整背後邏輯的深入挖掘,比如在冷戰時期,美國是如何利用文化宣傳來對抗共産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以及在和平時期,如何通過教育和學術交流來增進 mutual understanding。作者的敘事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對具體事件和人物的生動描繪,使得閱讀過程充滿吸引力。讀完這本書,我對“軟實力”的內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文化傳播在塑造國際關係中的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它讓我明白,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對外政策,僅僅關注政治和經濟層麵的博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深入瞭解其在文化層麵的戰略布局和實際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