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著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汉字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学习
  • 参考
  • 教育
  • 词汇
  • 汉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9566
商品编码:2990698694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定价:16.80元

作者: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著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38095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适宜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工具书。字头皆为古汉语常用字,同时收录部分双音连绵词,释义精赡,例证翔实。收录480余组“辨析”,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义辨析、读音、字形辨析等内容,提示相关诸字用法。正文后附有九种附录,资料性强,弥足珍贵。其中古汉语特殊词序中的定语后置,是编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受到业内学者大加赞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信息,而是描述一本完全不同类型的、内容丰富的书籍。 --- 图书名称:《寰宇织锦:古代文明的兴衰与连接》 作者: 历史地理研究组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集与文物彩图 页数: 1680页 字数: 约180万字 内容导言: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寰宇织锦:古代文明的兴衰与连接》并非一本传统的断代史或文化史著作,它是一部试图以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方法,重新审视人类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发展脉络的史诗级作品。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张复杂而精妙的“文明之网”,探讨各大古文明在地理、气候、技术、思想和贸易方面的相互影响与独立演进,揭示历史发展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以单一民族或地域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网络化”的视角,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东亚的夏商周、爱琴海的米诺斯文明,以及后起的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全球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卷:起源的基石与早期创新(约公元前3500年 – 公元前2000年) 本卷聚焦于人类早期定居点如何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化。我们详细分析了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塑造了古埃及的宇宙观与王权神授理论,并将其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易变性对美索不达米亚城邦政治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 重点章节解析: 1. 《泥板上的律法:从乌尔纳姆到汉谟拉比》:深入考究早期楔形文字的演变及其在法律、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对比分析了早期苏美尔神庙经济与埃及法老的土地兼并模式。 2. 《雨水与神祇: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哲学》: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剖析哈拉帕文明在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系统和标准化砖块)上的惊人成就,探讨其社会组织是否依赖于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还是基于某种更扁平化的宗教或贸易联盟。 3. 《青铜的秘密:欧亚大陆的矿物流动》:本章首次将西亚的铜锡贸易与东欧的冶金技术发展联系起来,首次提出“青铜时代早期技术扩散的潜在线路图”,挑战了传统的技术起源地单一论。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思想与帝国的崛起(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500年) 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世界爆发式增长的时期。本书将这一时期的哲学、宗教与政治变革视为对早期文明成熟期矛盾的集体回应。 重点章节解析: 1. 《从祭司到哲人:雅典的诞生与东方智慧的交汇》:细致描绘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验,并引入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行政管理模式作为对照。通过对赛勒斯大帝和梭伦改革的比较,揭示了不同地域对“治理”概念的不同理解。 2. 《孔子的“礼”与吠陀的“法”》: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比较研究之一。它不将儒家思想视为孤立的东方产物,而是将其置于与印度婆罗门教义的并行发展中考察。重点在于分析两者在社会等级、宇宙秩序(天命与“Ṛta”)维护上的异同。 3. 《跨越撒哈拉的微光:早期铁器时代在非洲的传播》:本书首次详尽讨论了努比亚(库什王国)在铁器冶炼技术上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并将其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航海技术发展相联系,填补了传统史著中对这一关键时期的空白描述。 第三卷:连接与冲突:全球网络的形成(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看到世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连接起来。罗马的扩张、丝绸之路的成熟以及佛教的传播,标志着区域性文明最终汇聚成一个初级的全球系统。 重点章节解析: 1. 《罗马的粮仓与中原的丝线:地中海与东亚的经济联动》:本章分析了安息帝国(帕提亚)作为关键中介,如何促进了罗马金币与中国丝绸、香料之间的巨大贸易逆差。我们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如在地中海沉船中发现的中国陶器残片。 2. 《菩提的远行:沿着商道进行的思想迁徙》:详细描绘了佛教如何从印度次大陆向东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儒家)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而非简单的接受。探讨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成为东西方美学交流的催化剂。 3. 《大帝国衰落的并行性研究:汉朝的黄巾之乱与西罗马的边防危机》:通过对比分析汉朝与罗马在财政崩溃、军事化(雇佣军/边军制度)与内部人口压力上的相似性,本书提出了一种关于古典晚期帝国结构性脆弱性的普适性模型,强调气候变化(小冰期前兆)在最终崩溃中的推波助澜作用。 研究方法论:跨学科的融合 《寰宇织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作者团队汇集了考古学家、气候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本书广泛运用了同位素分析数据来重建古代人口迁徙路径,结合古气候模型来验证旱灾对社会动荡的影响,并利用GIS技术绘制了数千年来贸易路线的动态变化图。 结语:面向未来的历史视野 阅读《寰宇织锦》,读者将获得一个超越地域局限的古代世界图景。它揭示了人类文明在面对共同挑战(如农业压力、瘟疫、资源分配)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以及在权力结构和思想交流中形成的复杂关联。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其根基深植于这些被连接起来的古代经验之中。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构建意义、如何连接彼此的宏大编年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给这本书的评价,必须从它在实际使用中的“手感”和“效率”来谈。在我的书架上,它占据了核心位置,这得益于它选字上对“常用”二字的精准把握——它确实囊括了绝大多数出现在宋以前文献中的高频字汇。但这份“常用”的界定,似乎更偏向于“教材”或“基础阅读材料”中的词频,而不是文学经典本身的词频。比如,对于一些在魏晋风度或唐诗宋词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情志或意境的特定动词或形容词,它的解释略显平铺直叙,缺乏对古代文人情感表达细腻之处的捕捉。我翻阅时,时常需要借助其他专著来佐证和补充字典中给出的义项。这本字典更像是“入门向导”,而不是“学术圣经”。它很好地完成了“让你认识字”的任务,但在“让你理解字在特定时代如何被灵魂使用”这一层面上,力量稍显不足。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一些“疑难字词辨析”的专题附录,专门针对那些极易混淆或多义复杂的字进行深入剖析。

评分

我使用这本字典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比较明确的、指代性强的词语时,效率极高。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能够跨越阅读古籍时的初步障碍。但我想指出的是,古汉语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韵律感”和“多重指涉性”,而这些在严格的释义框架内是很难完全体现出来的。比如,对于一些表示感官体验的词汇,仅仅给出对应现代汉语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传达出古人听觉或视觉上的那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我总是在想,如果字典能在解释之外,增添一些关于该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营造的氛围和情态的描述,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意境提示”,会如何改变读者的理解路径。目前的结构,更偏向于“解码”,而非“共鸣”。它教会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却未能完全引导我“这个字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被感受的”。这或许是所有精简型工具书的宿命,但对于致力于“复活”古文精神的读者来说,总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实在让我这个文史爱好者醍醐灌顶,但要说它完全涵盖了古汉语的精髓,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毕竟,语言的演变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字典的编纂总有其侧重点和取舍。我尤其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上古时期如《诗经》、《楚辞》中那些生僻且富有文化内涵的单字的详尽解析。现有的释义虽然准确,但在展示词义的流变性上略显单薄。比如某个字在先秦和汉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如果能配上更具代表性的引文对比分析,那就更完美了。现在的编排方式偏向于规范化和普及化,这对于初学者自然是极大的帮助,但对于我这种追求“咬文嚼字”的深度学习者来说,总觉得还少了一味“野”和“古”的味道。我期待未来能有增订版,专门收录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高频出现,却在现代汉语中几近失传的“活化石”般的字词,让它真正成为一座连接今人和古人的语言桥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代人对古文的“注释本”。 读完一圈下来,感觉更像是在一个维护得很好的现代花园里散步,景色宜人,但总少了点穿越时空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震撼感。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字典时,我被它清晰的版式和简洁的检索方式所吸引,这对于急需查阅某个特定字的音、形、义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但是,作为一名长久以来沉浸于古代典籍的“老书虫”,我总觉得这本书在“文化语境”的展现上做了过度的简化。古汉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图景。例如,“道”这个字,字典上给出了“道路”、“方法”、“真理”等释义,这固然不错,但它未能充分体现“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语境下,这个字所承载的形而上学的重量。我希望字典不只是一个工具书,更应是一扇窗。如果能在每个重要字词下,增加一个“文化简析”或“语境辨析”的小栏目,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现在的体验,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详尽的地图,标明了所有街道名称,却没有标注出哪些街区曾发生过历史性的事件,少了故事的温度。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现代印刷技术加持下,呈现出来的清晰度是无可挑剔的。字体排布匀称,查阅起来毫不费力,这对于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眼睛容易疲劳的读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福音。然而,作为一名注重文本源流的读者,我总觉得,既然是古汉语字典,在引证上应该更具“史料感”。我希望看到的引文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有年代感”的。比如,某个字最古老的用法,或者某一义项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标志性文献引用,如果能被清晰标注出来,那就太棒了。目前的释义,虽然权威,但似乎是经过了现代语言学的“提纯”和“标准化”处理,少了那么一股子从历史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原始生命力。它更像是一个经过精细打磨的玉器,光洁无瑕,但缺少了岁月留下的包浆和独特纹理。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学术爱好者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工具书的终极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