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唯识思想入门 |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
| 作者:上田义文 | 译者:慧观 | 开本: 32开 |
| 定价: 2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880464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唯识思想入门》由作者上田义文在不同时期发表的与唯识思想相关的五篇论文构成,即第一篇《唯识思想入门》(what is Idealism iBuddhist Philosophy)、第二篇《佛教哲学中的思维》(Thinking IBuddhist philosophIy)、第三篇《论parinama》。第四篇《唯识与无心》以及第五篇《论无心》。五篇论文尽管各有旨趣,但所趋向的却是一个焦点,即所谓“唯识思想”在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佛教思懋体系中究竟如何定位的问题。
作为研究路径,作者采取了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语文学的方法,即通过对pratibhasa、parinama、prajna百、acitta等核心概念的语义剖析,以找出各自的流布线索以及在转译成为汉语时所发生的变异。作者强调,古来之所谓唯识思想,在世亲菩萨以后开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是由安慧所代表的强调“识无”的传统走向;另一是由玄奘所代表的强调“识转”的变异走向,而后者在后来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传播和继承,乃至*终构成唯识思想在汉语世界存续和拓展的重要基石。
上田义文(1904-1993年),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文学博士。193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印度哲学梵文学科,从1955年开始先后在龙谷大学、名古屋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以初期瑜伽行派哲学为主攻方向,作为净土真宗的学者,同时也兼研亲鸾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代表著作有《佛教思想史研究》《大乘佛教思想的根本结构》《摄大乘论讲读》《大乘佛教思想》以及主编有论文集《净土教的研究》等。
译者序
原文序
第一章 唯识思想入门
一、问题之所在
二、护法与世亲在parinama上的不同见解
三、安慧对parinama的解释
四、以pratibhasa为基本概念的唯识学
五、与空说的关系
补充说明关于阿赖耶识
第二章 佛教哲学中的思维
一、Prajna的基本构造
二、Prajna的历史形态
第三章 论“Parinama”
一、谁是*初的使用者
二、《成唯识论》的“转变”
三、无著之前的唯识学
四、世亲的parinama
五、世亲以后的变化
第四章 “唯识”与“无心”
第五章 论“无心”
附录
《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它对“境”的重新定义。一直以来,我习惯性地认为“我”是主体,而外在的世界是客体,我们通过感官去认识和接受这个“客体”。然而,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固有认知,它提出了“境由识变”的观点,即我们所感知的“境”,并非独立于“识”而存在,而是由“识”所变现出来的。这一点,初听之下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随着书中对“三能变”和“种子”等概念的详细阐释,我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意。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识”比作一面镜子,而“境”则是镜子中映照出来的影像。镜子本身是纯净的,但影像的好坏,取决于镜子是否布满灰尘,或者说“识”中储存了什么样的“种子”。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内心状态的影响。我们 perceived 的“真实”,其实是我们“识”的一种投射。这种思想,对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体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同反应,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当两个人看到同一件事,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时,这本书就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性:他们的“识”中储存的“种子”不同,因此变现出来的“境”也不同。这让我开始反思,是否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其实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对“境”的深刻洞察,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也让我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所认为的“事实”。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深入探讨“唯识”的义理时,给我最深刻的启发,在于它对“空性”的独特诠释。我一直认为“空性”就是“没有”,是一种虚无主义。但书中通过对“无自性”的阐述,让我对“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否定事物“独立不变的自性”。作者用“缘起”的概念来解释,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和合而生,没有独立存在的“我”或“物”。这一点,让我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事物具有“不变的自性”,所以才如此难以割舍。当我理解了“一切法无我,无自性”的道理,我便开始放下很多不必要的执念。书中进一步解释了,“空性”并非是破除一切,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摆脱虚妄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这种积极的“空性”观,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并非让我们走向虚无,而是让我们走向更深刻的真实。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空性”不再感到畏惧,反而觉得它是一种解放,一种通往自由的道路。我对书中关于“四无碍”和“五分法身”等更深层次的探讨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空性”在唯识思想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阐述“七转识”和“八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关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论述,可以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之前,我一直对“意根”这个概念模糊不清,书中将其与“末那识”联系起来,解释了它如何成为“染净依”的媒介,如何执着于“我”和“我所”。这一点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和占有欲,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而“阿赖耶识”,更是被描绘成一个极其重要的“识”,它是万法的根源,是所有“种子”的集散地。书中用“种子”来比喻业力,并通过“熏习”和“显现”的机制,生动地解释了因果循环的原理。这种解释,让我不再觉得业力是宿命的安排,而是可以理解和改变的。当我了解到“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是可以通过修行而转化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这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只能被过去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积极的行动,去净化和重塑我们的“阿赖耶识”,从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书中的逻辑严谨,从基础的“五识”到更深层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识”的运作体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的生命体验。这种系统的讲解,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唯识思想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转化的可能性。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讲述“五位百法”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唯识宗思想的严谨和细致。我一直觉得佛教的教义非常庞杂,难以入门,但这本书将“五位百法”系统地梳理和介绍,让我觉得并非遥不可及。作者并没有一股脑地抛出所有名词,而是循序渐进,将“五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一层层地剥开。尤其是在讲解“心法”和“心所法”时,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区分它们。比如,心法是“了别”的主体,而心所法是伴随心法而生的种种心理活动,如同“能知”与“所知”的关系。这一点让我更容易理解“识”的不同功能。当我读到“色法”时,我才明白,原来佛教所说的“色”,并非仅仅是我们肉眼所见的“颜色”或“形状”,而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质现象。而“不相应行法”,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一些非物质的、但又非“无为法”的存在,比如“无常”、“空性”等。最后,“无为法”,则代表了超越一切生灭变化的存在,如涅槃。这种清晰的分类和讲解,让我对佛教的整体架构有了一个初步但系统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耐心,他没有跳过任何一个重要的概念,而是用一种“填空”的方式,一点点地构建起唯识思想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吸收和理解。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结尾部分,将唯识思想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和“科学”进行了一些巧妙的联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哲学范畴,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两者划等号,而是通过一些恰当的类比,说明了唯识思想在理解人类心理、认知和意识方面,与现代科学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例如,书中提到“八识”的运作机制,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潜意识、记忆、情绪等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种子”和“熏习”的概念,也可以被看作是信息输入和神经连接的某种哲学化阐述。这种联系,让我觉得唯识思想并非是古老而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自身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将唯识思想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唯识思想的大门,更给了我继续探索和实践下去的动力。它让我看到了,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在解释“唯识”这个核心概念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重复“万法唯心”这句话,而是深入剖析了“识”如何“了别”和“熏习”的过程,从而构建了我们所体验到的整个世界。当我读到关于“烦恼”的形成机制时,我感到尤其受用。书中将烦恼的根源归结为“识”中的无明和习气,这些习气会驱使我们产生贪嗔痴等负面情绪,进而形成各种痛苦。而改变的关键,在于转变“识”的运作方式。这一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被外界事物所困扰,而是被自己内心的“识”所束缚。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治”的方法,并非是压抑或逃避,而是通过了解“识”的运作规律,从而进行有意识的调整。比如,书中提到的“转识成智”,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并非要我们彻底消灭“识”,而是要净化“识”,让它从服务于烦恼的工具,转变为能够观照实相、带来解脱的智慧。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唯识思想并非是消极避世的,而是鼓励我们在生活中积极地去修行,去改变。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感到愤怒时,我会尝试去观察自己的“识”是如何运作的,它产生了什么样的“种子”,又如何影响了我当下的情绪。这种自我觉察的练习,虽然才刚刚开始,但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些细微的积极变化。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探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哲学命题时,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解释“无境”和“有境”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无境”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一种虚无。但书中阐释了,“无境”并非否定一切,而是指“境”的非独立性,即“境”是依“识”而存在的,没有“识”的了别,“境”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像我们做梦一样,梦中的一切都是“识”的变现,一旦醒来,梦境自然消失。而“有境”,则是指“识”所变现出来的,具有我们感知和体验的一切事物。书中对“梦境”的比喻,让我对“无境”和“有境”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坚固和独立,而是“识”的一种暂时的显现。这种观点,对于消解我执,减少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执着,有着巨大的帮助。每当我感到焦虑或烦恼时,我就会想起书中关于“境”的论述,提醒自己,我所执着的“境”,可能并非真正独立存在,而是我的“识”在起作用。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关注内心的修持。
评分拿到《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我带着一丝好奇,也有一点忐忑。佛教,尤其是唯识宗,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它在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从寺庙的塑像到禅意的诗句,都透露着一股玄妙的气息;陌生则在于,一旦深入探讨其哲学体系,那些关于“识”的层层递进,关于“唯心”的究竟含义,就如同迷宫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初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直击主题,预示着它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唯识世界的大门。然而,我对它的期望是,它不能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更需要是一位引路人,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剖析开来,让我这个对唯识宗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其智慧的闪光。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识”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意识”、“心”有什么区别?“了别”的功用又体现在何处?以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示唯识思想的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停留于理论探讨,更能指导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启迪,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能否真正做到“入门”,让我能够跨越最初的障碍,顺利地踏入唯识思想的殿堂,领略其中的风采。
评分《唯识思想入门》这本书,在关于“转识成智”的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烦恼和痛苦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很难真正摆脱。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烦恼并非不可战胜,而是可以通过“转识成智”来实现。作者详细地解释了“八识”是如何被转化的。“前五识”可以转为“成所作智”,用于利益众生;“意识”可以转为“妙观察智”,用于如实观察;“末那识”可以转为“平等性智”,破除我执;而最核心的“阿赖耶识”,则可以转为“大圆镜智”,获得无碍的智慧。这种“转化”的概念,让我看到了积极的可能性。它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要我们在现实中去修行,去改变。通过改变“识”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化烦恼为智慧,化痛苦为解脱。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比如观照、禅定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实践,但这些方法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意识到,唯识思想并非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可以指导我们实际生活的实践体系。它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内心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的升华。这种充满希望的论调,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渴望去深入学习和实践唯识思想。
评分读完《唯识思想入门》的开头部分,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多年的迷雾被悄悄驱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循循善诱,从我们最熟悉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入手,巧妙地引出了“识”的概念。我一直以为“意识”就是一切,但书中明确区分了“意识”和“八识”,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阐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被具象化为一个储存一切种子(业力)的仓库,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过去的行为如何影响现在”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是如何产生的”。这种解释方式非常生动,让我能够轻易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提到“种子”遇到“熏习”,就如同我们反复接触某种信息,会在心中留下印记,而这些印记又会随着时间发酵,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想法。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很多事情,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形成某种习惯,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原来背后都有“识”的运作机制在起作用。我很欣赏作者的叙述逻辑,层层递进,不仅讲清楚了“识”的分类,更进一步解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识”是如何构成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对唯识宗一无所知的人,也能体会到它思想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