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折纸DIT-附赠彩色折纸 9787519804343

创意折纸DIT-附赠彩色折纸 97875198043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乐学院 沈晓吉 著
图书标签:
  • 折纸
  • 手工
  • 益智
  • 儿童
  • 创意
  • 艺术
  • 亲子
  • DIT
  • 纸艺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4343
商品编码:2998023656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创意折纸DIT-附赠彩色折纸 作者 三乐学院 沈晓吉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 9787519804343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一束捧花,一只猫咪,一个盒子。原本需要画图裁剪的制作过程,折纸都可以省去,简简单单的一张纸,总能带给您意外的惊喜。本书通过折纸过程的实拍图和文字解说的方式,尽可能形象地展示了折纸过程,并且在折纸成品的基础上加以手工制作,使成品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书中精选了实用而又精美的案例,由浅入深,力图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提升自己的水平,折出更加精巧的作品。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章 预备篇

第二章 呆萌摆件

1.小鸟* 10

2.兔子 13

3.小狗 16

4.小猫 20

5.幽灵 23

6.哈巴狗 26

7.凤尾蝶 29

8.小恐龙 34

第三章 节日包装

9.玫瑰纸托 40

10.桌面收纳盒 43

11.糖果包装盒 46

12.礼品袋 49

13.蝴蝶结* 52

14.四棱锥礼盒 55

15.连衣裙卡片 58

16.圣诞树 61

第四章 以爱之名

17.立体爱心 68

18.带翅膀的心 71

19.宝石爱心 75

20.爱心书签 78

21.飞心* 81

22.五角星 85

23.爱心花球 88

第五章 魅力花语

24.樱花捧花 92

25.樱花书签 96

26.纸巾玫瑰 99

27.郁金香* 101

28.樱花点心盒 104

29.六瓣百合花 107

30.太阳花 110

31.玫瑰花 113

32.曼珠沙华 118

第六章 进阶范例

33.千纸鹤信封* 122

34.焰尾猫咪 126

35.天使 134

36. 恶魔戒指 142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与创新实践 图书名称: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与创新实践 ISBN: 978-7-5198-0435-0 (虚构ISBN,仅为示例)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世界各地历史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并通过现代视角和创新思维,展现这些古老技艺在当代设计、艺术、生活美学中的全新生命力与广阔应用前景。我们不仅追溯了木工、陶艺、编织、金属锻造等核心工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更着重于介绍当代匠人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环保的材料以及多元的文化元素,对传统手工艺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与重塑。全书内容丰富,案例翔实,从微观的材料学解析到宏观的产业化路径探讨,为对传统文化传承、现代设计创新及可持续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的权威读本。 --- 第一部分:溯源与精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基因 第一章:文明的刻度:手工艺的历史回响 本章首先界定了“手工艺”的内涵与外延,将其视为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我们将时间轴拉回到史前时代,考察早期工具的诞生如何标志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初步掌控。随后,重点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的工艺特性——例如,东方文明对玉雕与漆艺的精妙追求,体现了哲学思考与自然材料的完美结合;而西方文明,尤其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与玻璃工艺,则展现了宗教信仰与空间美学的宏大叙事。 案例聚焦: 古埃及的金银错工艺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艺术,解析其社会结构与权力象征。 核心理念: 探讨“慢工出细活”背后的时间哲学与对人手价值的尊重。 第二章:材料的语言:感知与驾驭自然之力 手工艺的灵魂在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极致运用。本章深入剖析了五大类基础材料的特性及其在传统工艺中的应用极限: 1. 土与火的对话: 陶艺(从粗陶到精瓷),探讨釉料的化学变化与窑烧环境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2. 木与纹的交织: 木雕、家具制作,细致分析不同树种的纹理、硬度与抗腐蚀性,以及榫卯结构作为物理智慧的体现。 3. 纤维的韵律: 纺织、印染与编结艺术,聚焦天然染料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色彩保持上的挑战与突破。 4. 金属的塑形: 锻打、铸造与錾刻,阐述金属延展性与韧性的平衡艺术。 5. 纸墨的东方情怀: 书法、剪纸等涉及纤维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其脆弱性与情感承载力。 --- 第二部分:跨界与重生——传统工艺的现代语境重塑 第三章:设计思维的介入:功能与美学的二次革命 传统手工艺往往与实用性紧密相连,但现代设计更强调体验感与情感价值。本章探讨当代设计师如何将前沿的设计理念(如极简主义、解构主义)融入传统技艺。 可持续性设计实践: 如何利用传统手工艺中的“惜物”理念,结合现代回收材料或升级再造(Upcycling),创造出符合当代环保标准的精品。 人机协同的未来: 分析3D打印技术与传统手工制作的结合点,例如,使用3D打印辅助制作复杂模具,再由手工完成细节的打磨与精修,如何提升复杂形体的实现效率而不牺牲手感。 互动性艺术品的诞生: 探讨如何将电子元件或声光技术嵌入传统工艺品中,赋予其新的生命交互界面。 第四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融合与身份表达 在全球化背景下,手工艺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而是成为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的桥梁。本章分析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与文化借鉴(Cultural Appreciation)的界限,鼓励匠人在吸收外来元素时,保持对源文化的尊重与深度理解。 东西方材料的碰撞: 研究日本金缮工艺与欧洲珐琅工艺在修复美学上的异同与融合的可能性。 地方特色与全球市场对接: 讨论如何保护并推广具有地方原产地特色的手工艺(如某特定地区的刺绣针法或陶瓷泥料),同时采用现代化的品牌营销策略,使其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 第三部分:传承与发展——手工艺的生态构建 第五章:知识的编码与传承机制的革新 手工艺的知识往往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模式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面临巨大挑战。本章着重探讨如何建立更系统化、更具适应性的传承体系。 数字化档案的构建: 如何利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AR/VR技术,精确记录复杂的制作流程和关键技巧,建立数字化的“非遗知识库”。 教育模式的探索: 介绍大学、职业学院与传统作坊合作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第六章:手工艺的经济价值与未来图景 本章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评估手工艺在数字经济时代中的潜力。手工艺品不再仅仅是商品,更是体验经济和情感消费的核心载体。 小众市场的崛起: 分析高端定制(Bespoke)市场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增长,以及“慢时尚”运动对手工皮具、服装的推动作用。 社区营造与工匠赋权: 探讨建立公平贸易机制,确保工匠能够从其劳动成果中获得合理回报,并以此激活乡村和边缘社区的经济活力。 面向未来的展望: 总结手工艺在构建一个更加注重品质、人文关怀和环境责任的未来社会中,所能扮演的关键角色。 --- 结语:指尖上的智慧,永恒的创造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亲手创造”的渴望,理解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投入、知识积累和人文温度。我们坚信,在冰冷高效的机械时代,坚守和创新传统手工艺,是保持人类创造力与文化深度连接的必由之路。 --- 附录: 著名现代手工艺先锋人物访谈录 / 传统工艺材料与工具术语表 / 推荐阅读书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它内涵的价值。色彩的搭配也十分巧妙,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色,点缀着一些活泼的亮黄色和翠绿色,这种强烈的对比既保持了艺术性,又增添了几分现代感。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用纸选择,那种微微泛着米黄色的道林纸,不仅保护了视力,也让折纸的色彩在上面显得格外鲜明和饱满。很多手工书为了节省成本会使用普通的铜版纸,但这本书明显在细节上投入了心思,纸张的厚度适中,既能承载复杂的折痕,又不会因为太厚而影响翻阅的流畅性。而且,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看和使用,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心情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这种对物料本身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第一眼接触到它的时候,就给了我极大的好感和期待,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打开它,去探索里面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流畅,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手工书常见的“不知所云”感。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步骤时,都采用了极其精炼的图文配合方式。图片不是那种模糊不清、视角奇怪的“工人照”,而是采用了专业摄影棚打光的高清特写镜头,每一个折叠的交汇点、每一个细微的凹槽都展示得一清二楚。更绝的是,文字说明部分,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叙事风格,完全避免了生硬的术语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耳边轻声指导,用最日常的语言告诉你:“此处向内收拢,注意保持与中线的垂直度。” 这种行文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我以前尝试过一些其他折纸书,常常在看到复杂的“反向内折”或者“水雷基础形”时就彻底放弃了,但这本书的过渡非常自然,它会先用一些简单的几何练习热身,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难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核心技巧。这种精心编排的阅读路径,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心智成长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工具与材料”章节中展现的专业态度。作者没有直接推销任何特定的品牌或昂贵的工具,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不同工具(如骨折刀、镊子、各种克重的纸张)对最终效果的影响。他们详细解释了为什么特定场合需要使用稍微软一点的纸张来表现流动感,而另一些结构则需要硬挺的卡纸来维持立体支撑。这种深入到材料层面的探讨,让读者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开始懂得“选择”的意义。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利用纸张纤维的方向性来影响最终作品的延展性,这种知识点在其他大众化的折纸书中是很难找到的。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一位熟练的实践者,更是一位深入研究过材料科学的匠人。正是这种对“为什么”的执着探究,而非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表面,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手工指南,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一种属于专业领域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完全没有让人感到疲劳或信息过载。它在内容组织上展现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节奏感。前半部分像是“基础训练营”,专注于稳固基本功,所有的案例都选择在A4纸或标准方形纸上就能完成,步骤简洁明了,成就感来得快,非常适合用来提振士气。而到了中后段,它就开始解锁一些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大师级”项目,比如那些需要精细对齐和多次翻转才能成型的复杂动物模型。令人惊喜的是,即便是在展示这些复杂模型时,作者也没有直接给出最终成品图,而是给出了一个“创作意图”的阐述,让人带着目的去攻克难关。这种先建立信心,再鼓励挑战的布局,非常符合学习曲线的规律。它让你觉得,只要你掌握了前期的那些“小窍门”,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复杂作品也并非遥不可及,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策略,成功地将学习的动力维持在了最高点。

评分

尽管这本书的实用性极高,但它所蕴含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底蕴才是真正让我震撼的地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一堆折纸的“教程”,而是通过这些纸艺的形态,讲述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和美学理念。例如,在介绍“动态结构”的部分时,书中配上了对光影如何在折面中游走的分析图,这让我意识到,折纸不只是把纸对折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在与三维空间进行对话。有些作品的设计灵感显然来源于自然界的仿生学,比如对昆虫翅膀或花瓣的结构模仿,那种精确到毫米的重现能力,简直令人叹服。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折叠技巧,更是在接受一次关于结构美学和形式哲学的启蒙教育。它引导我跳出“做东西”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折会更美、更稳定”的问题。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重复劳动,变成了一种深入的艺术探索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手工活动的内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