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
定价:69.00元
作者:董小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101680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董小川编*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是国家社科基金“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06)”的*终研究成果。本书稿对1917——2006年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回顾、整理和认识与分析,对独立机构新闻署、教育与文化事务局等70余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20世纪美国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效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析。 本书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对美国早期、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等五个历史阶段的对外文化机构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7、8章,对相关立法和咨询委员会进行了梳理。该书稿结构完整、论述充分、论从史出,是一部了解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历史沿革的***作。
目录
引言章 美国早期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二、美国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建立与解体 (二)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及其职能 (三)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对外文化事务活动 (四)公共信息委员会评价 三、美国海外主要文化事务机构——美国文化处(1917-- ) (一)美国文化处的英文表述 (二)美国文化处的中文翻译 (三)美国文化处的历史变更过程 (四)美国文化处的功能和行动目标 (五)美国文化处评价 四、文化关系处(1938一1944) (一)文化关系处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关系处的职责和功能 (三)文化关系处与其他机构及私人组织的关系 (四)文化关系处评价第二章 美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文化事务机构(1936—1946) 一、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合作关系回顾 (一)美洲国家组织的缘起 (二)泛关联盟的终形成 二、美国与拉美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机构(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及其决议 (二)1938年设立的关洲国家合作机构 三、美洲国家事务局(1945—1946) (一)关洲国家事务局的形成 (二)美洲国家事务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1--1947) 一、信息协调局(194l—1942) (一)信息协调局的建立 (二)信息协调局的功能 二、战时信息处(1942--1945) (一)战时信息处的建立……第四章 冷战时期目标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99)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99-2010)第六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创建与变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及其机构的国会立法第八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会第九章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及其变迁评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学术研究框架。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世界格局开始重塑,而美国也开始显露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到了2010年,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的形态和影响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漫长而关键的近一个世纪里,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发展壮大,又经历了怎样的策略调整和范式转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演变轨迹,揭示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政府和社会力量是如何共同塑造和推动其对外文化战略的。我想象着,书中会深入分析在诸如冷战这样的关键时期,文化交流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阵地,又有哪些具体的项目和活动得以实施,并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此外,我也希望能够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在文化出口方面是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国家文化影响力的竞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美国如何通过文化这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构建和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视角,其历史的纵深感和内容的丰富性,定然会引人入胜。
评分这部《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美国在全球文化领域影响力的浓厚兴趣。从1917年,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世界强权,到2010年,一个深刻影响着全球文化格局的超级大国,这近百年的历程,定然充满了复杂而精彩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美国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文化这一独特的“软实力”工具,来塑造其国际形象,推广其价值观,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这本书的“历史变迁”四个字,暗示着其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对外文化事务的不同侧重点、策略调整,甚至可能存在的误判和反思。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各个阶段,美国在文化交流、教育推广、艺术赞助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我想知道,那些看似松散的文化活动,是如何被整合起来,形成一套连贯而有效的对外文化战略?又是在怎样的国内外环境下,这些策略得以制定、执行并产生实际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是如何在国家力量的构建和运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美国是如何凭借其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深刻的影响力的。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我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建设方面。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但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它如何在文化的层面播撒种子,影响世界。从1917年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节点开始,到2010年,这个跨度足足有近一个世纪。我想象着,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美国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交流项目、教育推广、艺术赞助等等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格局,不断调整和演变其对外文化策略的。书名暗示了这种“变迁”,这就意味着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叙述,而是会展现出不同时期美国在文化外交上的侧重点、手段的革新,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策略上的失误和反思。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历史书写,更像是窥探一个国家如何运用“文化武器”来构建其国际形象和软实力的一个窗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著名的文化交流项目是如何启动和运作的,它又带来了怎样的实际效果,以及在冷战时期,文化交流又扮演了怎样独特的角色,是否成为了意识形态对抗的另一种战场。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一个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国家影响力构成部分。
评分翻开《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的书名,立刻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1917年到2010年,这近百年的跨度,恰恰是美国从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塑造其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精准地聚焦于“对外文化事务”,这往往是一个国家最能展现其软实力和价值观输出的领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必定会深入挖掘不同历史节点下,美国对外文化策略的生成、演变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从最初的世界大战时期,到冷战的意识形态较量,再到后冷战时代全球化的浪潮,美国在文化输出的手段、目标和侧重点上必然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调整。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那些看似无形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电影、音乐、教育、语言推广等,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和实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情感,最终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出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文化作为一种战略工具的独特运作机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构成。
评分读到《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历史变迁(1917—2010)》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丰富研究价值和历史深度所吸引。1917年至今,这不仅仅是美国的历史,更是世界格局变迁,文化交流复杂化的关键时期。我设想这本书必定是对美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文化价值观、艺术形式、教育理念乃至生活方式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它很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政府、相关机构以及社会力量是如何联动,以何种方式、出于何种目的,去构建和维护其对外文化事务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不同年代熠熠生辉的文化交流项目,例如富布赖特奖学金,又是如何从最初的设想逐步发展壮大,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变迁”一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绘出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演变。是否在某些时期,文化外交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延伸,而在另一些时期,它又可能承载着更纯粹的文化传播使命?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软实力”的真正含义及其历史动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