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
定價:69.00元
作者:董小川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101680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董小川編*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是國傢社科基金“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06)”的*終研究成果。本書稿對1917——2006年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一個世紀的曆史變遷進行瞭係統而又全麵的迴顧、整理和認識與分析,對獨立機構新聞署、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等70餘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進行瞭介紹和解讀,對20世紀美國公共外交或者叫文化外交的基本特點進行瞭比較透徹的分析,對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效用、價值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瞭比較深入的探析。 本書稿共九章,三大部分。**部分是**——5章,對美國早期、二戰時期、冷戰時期、後冷戰時期等五個曆史階段的對外文化機構進行瞭整理與分析。第二部分是第6章,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的原因。第三部分為第7、8章,對相關立法和谘詢委員會進行瞭梳理。該書稿結構完整、論述充分、論從史齣,是一部瞭解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曆史沿革的***作。
目錄
引言章 美國早期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867—1938) 一、1917年以前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 二、美國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公共信息委員會(1917—1919) (一)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建立與解體 (二)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分支機構及其職能 (三)公共信息委員會的對外文化事務活動 (四)公共信息委員會評價 三、美國海外主要文化事務機構——美國文化處(1917-- ) (一)美國文化處的英文錶述 (二)美國文化處的中文翻譯 (三)美國文化處的曆史變更過程 (四)美國文化處的功能和行動目標 (五)美國文化處評價 四、文化關係處(1938一1944) (一)文化關係處建立的背景及其更名 (二)文化關係處的職責和功能 (三)文化關係處與其他機構及私人組織的關係 (四)文化關係處評價第二章 美國與拉美國傢閤作的文化事務機構(1936—1946) 一、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傢閤作關係迴顧 (一)美洲國傢組織的緣起 (二)泛關聯盟的終形成 二、美國與拉美國傢文化閤作與交流的機構(1936--1938) (一)193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議及其決議 (二)1938年設立的關洲國傢閤作機構 三、美洲國傢事務局(1945—1946) (一)關洲國傢事務局的形成 (二)美洲國傢事務局的功能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1--1947) 一、信息協調局(194l—1942) (一)信息協調局的建立 (二)信息協調局的功能 二、戰時信息處(1942--1945) (一)戰時信息處的建立……第四章 冷戰時期目標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45-1999)第五章 後冷戰時期反恐背景下的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1999-2010)第六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創建與變更的原因第七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及其機構的國會立法第八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谘詢委員會會第九章 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及其變遷評價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到《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的書名,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豐富研究價值和曆史深度所吸引。1917年至今,這不僅僅是美國的曆史,更是世界格局變遷,文化交流復雜化的關鍵時期。我設想這本書必定是對美國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文化價值觀、藝術形式、教育理念乃至生活方式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它很可能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美國政府、相關機構以及社會力量是如何聯動,以何種方式、齣於何種目的,去構建和維護其對外文化事務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不同年代熠熠生輝的文化交流項目,例如富布賴特奬學金,又是如何從最初的設想逐步發展壯大,又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變遷”一詞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齣不同曆史時期,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後冷戰時代,美國對外文化政策的調整與演變。是否在某些時期,文化外交是國傢安全戰略的延伸,而在另一些時期,它又可能承載著更純粹的文化傳播使命?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製定過程,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應對,從而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軟實力”的真正含義及其曆史動態。
評分這部《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的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美國在全球文化領域影響力的濃厚興趣。從1917年,一個尚未完全成熟的世界強權,到2010年,一個深刻影響著全球文化格局的超級大國,這近百年的曆程,定然充滿瞭復雜而精彩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美國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通過文化這一獨特的“軟實力”工具,來塑造其國際形象,推廣其價值觀,並實現其戰略目標的。這本書的“曆史變遷”四個字,暗示著其內容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展現齣不同時代背景下,美國對外文化事務的不同側重點、策略調整,甚至可能存在的誤判和反思。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梳理那些重要的曆史節點,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以及全球化進程加速的各個階段,美國在文化交流、教育推廣、藝術贊助等方麵的具體實踐。我想知道,那些看似鬆散的文化活動,是如何被整閤起來,形成一套連貫而有效的對外文化戰略?又是在怎樣的國內外環境下,這些策略得以製定、執行並産生實際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是如何在國傢力量的構建和運用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及美國是如何憑藉其強大的文化輸齣能力,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深刻的影響力的。
評分《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學術研究框架。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世界格局開始重塑,而美國也開始顯露齣其在國際舞颱上的重要性。到瞭2010年,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文化交流的形態和影響力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漫長而關鍵的近一個世紀裏,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發展壯大,又經曆瞭怎樣的策略調整和範式轉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詳盡的演變軌跡,揭示在不同曆史時期,美國政府和社會力量是如何共同塑造和推動其對外文化戰略的。我想象著,書中會深入分析在諸如冷戰這樣的關鍵時期,文化交流是如何成為意識形態競爭的重要陣地,又有哪些具體的項目和活動得以實施,並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此外,我也希望能夠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在文化齣口方麵是否也麵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例如互聯網的興起,以及如何應對來自其他國傢文化影響力的競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美國如何通過文化這一“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構建和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視角,其曆史的縱深感和內容的豐富性,定然會引人入勝。
評分翻開《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的書名,立刻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1917年到2010年,這近百年的跨度,恰恰是美國從一個崛起的新興大國逐漸走嚮世界舞颱中心,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塑造其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的關鍵時期。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精準地聚焦於“對外文化事務”,這往往是一個國傢最能展現其軟實力和價值觀輸齣的領域,也是最容易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麵。我腦海中浮現齣,作者必定會深入挖掘不同曆史節點下,美國對外文化策略的生成、演變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從最初的世界大戰時期,到冷戰的意識形態較量,再到後冷戰時代全球化的浪潮,美國在文化輸齣的手段、目標和側重點上必然經曆著復雜而深刻的調整。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那些看似無形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電影、音樂、教育、語言推廣等,是如何被精心設計和實施,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受眾的認知和情感,最終服務於美國的國傢利益。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揭示齣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的,文化作為一種戰略工具的獨特運作機製,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美國在全球舞颱上的影響力構成。
評分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美國對外文化事務機構的曆史變遷(1917—2010)》。我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文化輸齣和軟實力建設方麵。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影響力,但很少有人深入瞭解它如何在文化的層麵播撒種子,影響世界。從1917年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節點開始,到2010年,這個跨度足足有近一個世紀。我想象著,在這漫長的時間裏,美國是如何通過各種文化交流項目、教育推廣、藝術贊助等等方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對不同的國際格局,不斷調整和演變其對外文化策略的。書名暗示瞭這種“變遷”,這就意味著它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敘述,而是會展現齣不同時期美國在文化外交上的側重點、手段的革新,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策略上的失誤和反思。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曆史書寫,更像是窺探一個國傢如何運用“文化武器”來構建其國際形象和軟實力的一個窗口。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著名的文化交流項目是如何啓動和運作的,它又帶來瞭怎樣的實際效果,以及在冷戰時期,文化交流又扮演瞭怎樣獨特的角色,是否成為瞭意識形態對抗的另一種戰場。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能夠係統地理解一個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視的國傢影響力構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