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诗话 译注
定价:55.00元
作者:(清)袁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4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内容提要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部头较大,加《补遗》共二十六卷。
《随园诗话译注》本是兴尽落笔、随时采录,因此并无的章法体例。它围绕品诗、论诗、作诗、录诗,记述诗风沿革、诗歌本事、人情风貌等。虽旨在论诗,而不全是诗论。
《随园诗话译注》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随园诗话译注》是直抒胸臆的书写典范,是辞贵自然的行文泰斗,重塑写作观的国学经典。
目录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购买这类书籍通常是抱着一种“收藏与研究并重”的心态。而这本《随园诗话 译注》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保留了原著那种特有的灵动和趣味性。很多古籍的注释版本,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但这本书在考证的同时,却能将袁枚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愉悦,既能满足我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又不会感到枯燥。我甚至会随机抽取一页,开始一段即兴的阅读之旅,总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无论是对于写作还是对于生活态度上,都有积极的启发。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待在书架上,随时准备与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随园”这两个字吸引的。想象中,那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里面一定栖居着许多风雅之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恰恰是这种“入画”的体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性情。我特别欣赏那些点评,它们不像某些评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他对诗句的独特见解。那种不拘一格、甚至带着点小小的“叛逆”精神,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审美趣味。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袁老先生在那儿里谈笑风生,点评古今,那种率真和洒脱,在今天看来,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感悟,就像在迷宫里找到了新的出口,豁然开朗。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好诗”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格律的严谨,更看重其中流淌出的真情实感。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我得竖个大拇指。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沉下心来做这样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古典著作,实在难能可贵。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子克制的美感,不张扬,但足够耐看。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仪式感的人,一本好的书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度。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泡一壶热茶,慢慢品读。它的重量感也恰到好处,让人觉得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那些细微的注释和校订,虽然在快速阅读时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使得我们这些后学之辈能够更无碍地进入那个诗歌的世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历史的薄纱,那种探索的乐趣,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它们像是耐心的向导,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足够多的线索和背景知识,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典故和地方风俗时的详尽程度,这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句子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画面感。读到某些篇章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自己也置身于随园之中,与诗人们把酒言欢。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慢慢地,你对诗歌的鉴赏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是真正强大的地方。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注释和译文,就让人对袁枚老先生的才情和后人整理的辛苦肃然起敬。我最近迷上了古典诗词的赏析,尤其是那些被时间淘洗过后,依然能触动人心的篇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典雅,那种老式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很合我的胃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零星读到的片段,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它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像是一部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侧影,那些点评和考证,仿佛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风雅的年代,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每一首诗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心境。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又想深入了解其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宝藏。书页的纸质也很好,墨迹清晰,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疲惫,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