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列子/全民阅读国学经典无障碍悦读书系
定价:28.00元
作者: 列子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6808574
字数: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列子》不但是一部道家重要典籍,而且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目录
序
图鉴阅读
图鉴阅读结构图
阅读启示图解
作者生平阅读
作品影响阅读
史记阅读
辅助阅读
原作新释
卷一 天瑞
卷二 黄帝第二
卷三 仲尼第三
卷四 汤问第四
卷五 力命第五
卷六 杨朱第六
卷七 说符第七
体验阅读
延展阅读
阅读链接
名家链接
铭记链接
作者介绍
文摘
《列子》: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典籍,属于道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骨《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日:‘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中提出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问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网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篇课文。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列子》所收寓言故事丰富多彩,读来饶有兴味,愈读愈不忍释手。比如: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朱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朱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这说的什么意思呢?原来杨朱有一次与弟子们路过宋国,住在都城靠东边的一家旅店里。这旅店的主人有两个妾。她们一个很漂亮,一个很丑陋。但那漂亮的,主人却并不看重,而那丑陋的却很得主人赏识。杨朱不明白,问缘故。旅店主人说:“您看那个漂亮的,她是自己认为自己漂亮,还常常说出来。那个丑陋的是自己认为自己丑陋,也常常说出来。但我不知道那美的美在哪里,那丑的又丑在哪里。所以我才有这样的态度。”杨朱闻言大惊,说:“弟子们记住!自己就是美也不要自以为美,就是能也不要自以为能,就是做了好事也不要挂在嘴边上。这样,你们到哪里能不受欢迎呢?”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日:“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子夏很想了解老师对其他同学的看法,有一次就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仁爱超过我。”又问:“子贡这个人呢?”孔子回答:“他的辩才比我强。”“那么,子路呢?”“他比我英勇。”“子张呢?”“我赶不上他的庄重。”子夏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问道:“既然他们这么贤能,为什么他们还要侍候您,拜您为师呢?”孔子说:“你坐下,听我给你说。颜回仁爱,但稍自爱;子贡雄辩,但稍缓和;子路英勇,但不能退让;子张庄重,但稍随和。他们是不错,但如果拿他们四个人的优长跟我交换,我还不会同意呢!这就是他们一心一意侍候我并拜我为师的原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序言
我最近沉迷于这套《红楼梦研究札记》。老实说,我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的《红楼梦》,但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东西,无法真正走进贾府的那个世界。直到接触到这本“札记”,才算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的视角极其独特,完全不是那种学院派的枯燥论述,更像是一位资深红迷,拿着放大镜,对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抽丝剥茧的探究。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而是着重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社会结构、礼仪规范,乃至服饰器皿的象征意义。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章来考证“太虚幻境”中判词的对应关系,作者结合了清代的某些社会风俗,推演出了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时容易忽略的伏笔。阅读的过程就像在玩一场大型的解谜游戏,每解开一个谜团,就对这部巨著的宏伟构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逻辑清晰,论据翔实,但叙述方式又非常口语化,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甚至带着一股子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看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考古。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先秦诸子哲学的导读手册,内容编排真是独具匠心。市面上很多先秦哲学书要么过于晦涩,充满了专业术语,要么就是把百家争鸣写成了流水账,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完全不同,它采用了“主题对比”的方式来组织材料。比如,它不会孤立地讲解老庄,而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儒家的“仁政”理念放在同一章节进行对撞和比较,瞬间就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书中大量的采用类比和现代生活实例来解释古代的观念,比如,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授权”来类比法家的“法治”,这样一来,那些平日里遥不可及的“道”“德”“义”就变得触手可及了。我最欣赏的是它的“思辨练习”环节,每读完一个学派的核心观点,它都会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你思考,迫使你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代智慧的求知欲,让我意识到,这些流传千年的思想,在指导我们处理现代人际关系和个人困境时,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图册,名字虽朴素,但内容之丰富,品味之高,简直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介绍那些宏大叙事的皇家园林,而是聚焦于江南私家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精妙。每一页都配有高清的实景摄影,光影的捕捉极为精准,仿佛能透过照片闻到竹林的清香和水池的微凉。它的文字部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建筑学描述,而是充满了文学性和画面感。作者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移步换景”的园林手法,比如,它会细致地分析一个漏窗是如何巧妙地将远处的山峦纳入庭院视野,又如何通过叠石和水景来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我尤其喜欢它对“借景”和“藏拙”的解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那种含蓄内敛的哲学。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学习如何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认识到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人工的雕琢,更在于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评分这本《唐诗三百首》选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泛着淡淡书香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装帧设计也很有雅韵,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感,而是沉稳典雅的宋体,配上素雅的水墨插图,让人瞬间就感觉心静了下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首诗的注释和赏析部分,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做简单字词解释的简化版,这本书的注释深入浅出,既讲解了典故背景,又剖析了诗人的情感脉络。比如读到李白的《静夜思》,它不仅解释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含义,还引述了当时李白身处异乡的漂泊心境,读完后,那份思乡的愁绪仿佛也渗透进了我的心里。对于那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它都会用小楷字体单独标注,非常清晰,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重新拾起古诗词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更赞的是,全书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每首诗都像一幅独立的画作,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有拥挤感,真正体会到了古人“一字一句皆珠玑”的用心。我常常在睡前读上几首,仿佛能穿越千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人物传记一向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太多传记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者把人物神化,或者过度贬低。然而,这本关于魏晋名士风骨的文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完美的“竹林七贤”,而是通过搜集大量的私人书信、友人日记乃至当时的讽刺小诗,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充满矛盾的群体群像。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且冷静,不带感情色彩地陈述史实,但正是这种冷静,让人物的挣扎和选择显得尤为深刻。比如,对于嵇康之死,作者并未简单归咎于司马氏的残暴,而是深入分析了士人阶层在乱世中“不合作”与“求自保”之间的艰难权衡,那种知识分子的傲骨与现实压力的冲突,读来令人唏嘘。全书的语言简洁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处引文都标注了出处,极具考据价值。它让我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政治的高压下,通过精神世界的构建来维护自我尊严的,这对于当下我们面对社会环境时的自我定位,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