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說新語箋疏(精)--中華國學文庫
定價:68.00元
作者:(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 標注,餘嘉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010778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1.18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世說新語雖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漢末魏晉間的曆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作者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史稱“愛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為宗室之錶”。此書采集前代遺聞軼事,錯綜比類,分德行、言語等十八門,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記載。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當時人物的風貌、思想、言行和社會的風俗、習尚,這確實是很好的曆史資料。至於文辭之美,簡樸雋永,尤為人所稱道。其書又得梁劉孝標為之注,於人物事跡,記述更加詳備。
目錄
前言
凡例
世說新語捲上之上
德行
言語第二
世說新語捲上之下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世說新語捲中之上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世說新語捲中之下
賞譽第八上
賞譽第八下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世說新語捲下之上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楱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世說新語捲下之下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附錄一
世說新語序目
附錄二
世說舊題一首舊跋二首
世說新語索引
《世說新語》常見人名異稱錶
《世說新語》人名索引
《世說新語》引書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對古典文獻的閱讀習慣比較挑剔,很多注釋本的毛病在於注解過於零散,或者過於淺嘗輒止,根本無法滿足深入探究的胃口。我這次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中華國學文庫”這個係列的品牌信譽去的,希望能看到更具學術深度的考辨和更紮實的引證。我特彆關注那些涉及人名、地名乃至典故齣處的辨析部分,因為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後可能隱藏著復雜的流變和爭議。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一個相對權威且詳盡的參考係,讓我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對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有所依憑,而不是憑空猜測。如果注釋的嚴謹度能達到令人信服的程度,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輔助閱讀的書籍,更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復參閱的案頭工具書瞭。
評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為瞭輔助我正在進行的一項與魏晉史學相關的研究課題。在研究中,我發現《世說新語》常常作為側麵的佐證材料被引用,但原著的簡潔性有時會造成信息碎片化的問題。我需要一本能夠提供結構化梳理和係統性背景知識的工具書。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篇章、不同人物群體的核心思想脈絡,並且在注釋中能夠有效地串聯起不同章節之間看似獨立的事件,形成一個更宏觀的曆史圖景。如果它能在解釋人物關係和事件關聯性上做得齣色,比如通過圖錶或專門的索引來輔助理解,那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準確提取信息的學者型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希望它不僅僅是解釋文本,更是幫助我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時代認知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韻味十足的封麵設計,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子老學問的味道。我特彆喜歡它印刷的字體和紙張的選擇,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讀起來不僅舒適,更有一種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感覺。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研究裏麵的內容,但光是翻閱那些細緻的注釋和考據,就能感受到編纂者付齣的巨大心血。我常常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後麵隱藏的文化背景所吸引,忍不住會花很長時間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以此來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語境。這本書的排版也相當考究,疏文和箋注的對應清晰明瞭,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傳統文獻的人,也能很快上手,不至於迷失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之中。這樣的用心,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不僅僅是知識的攝取,更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評分最近我開始嘗試係統性地研讀一些古代的筆記小說集,總覺得它們是瞭解魏晉風度最好的窗口。我希望能從中捕捉到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風貌、談吐間的機鋒與傲骨。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詳盡的背景信息,讓我能夠準確地把握住那些名士們在特定場景下的言行舉止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文化意涵。尤其是一些涉及玄學思潮的論辯,往往文字簡短卻意蘊深遠,我非常希望這本“箋疏”版本能像一把鑰匙,為我開啓理解這些高深莫測的思想的大門。畢竟,原著的語境一旦脫離,很多精妙之處便會付諸東流,而清晰的注釋恰恰是彌補這種時代鴻溝的最佳橋梁。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更立體地還原齣那個“竹林七賢”們縱情任俠、清談闊論的鮮活畫麵。
評分我是一個對語言的細膩變化很敏感的讀者,尤其對文言文的用詞取義有著近乎偏執的探究欲。我經常想知道,為什麼作者選擇用“此”而不是“彼”,或者這個形容詞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否已經包含瞭某種特定的褒貶色彩。我閱讀的目的是想揣摩古人的文字功力,那種洗練到極緻卻又不失生命力的錶達方式。我希望這本書的箋疏部分,能夠針對那些最精妙、最耐人尋味的詞句,提供超越字麵意思的深層解讀,比如它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可能引發的反響,或者與其他同時期作品的互文關係。如果能挖掘齣更多關於語言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潛颱詞,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一般的注釋本,它會成為我個人語言學興趣的絕佳研究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