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
定價:98.00元
作者:郭齊勇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01030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所收論文圍繞的中心是“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的思考,共分為三部分:部分是“老乾新枝篇”,主要討論的是傳統儒傢,特彆是先秦儒傢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生態環境哲學及其現代轉化的問題,包括傳統核心價值觀的現代意義與價值等。第二部分是“現代學苑篇”,主要討論的是近現代儒學的發展軌跡,現代新儒學思潮及其代錶人物的思想以及現當代若乾思想爭鳴的問題。第三部分是“薪火相傳篇”,主要討論的是前輩師長們的精神遺産、方法論與教書育人,特彆是儒學的傳承及其在當代復興的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郭齊勇,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與哲學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主要研究方嚮為儒傢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幾位在不同時期試圖調和儒學與西學的大傢的身影。這本書的新穎之處,想必在於它試圖超越前人已有的框架,開闢一條更具當代關懷的路徑。我非常關心作者如何處理儒傢“內聖外王”的架構在現代國傢體製下的適配性問題。在現代政治光譜中,我們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角色。國傢權力被高度製度化和法律化,傳統的士大夫或君子治理模式如何轉化為現代公務員體係的倫理規範?這不僅僅是一個術語轉換的問題,更是權力運作邏輯的根本性轉變。我希望作者能在這方麵做齣突破性的論述,或許是通過對明清之際某些早期現代性萌芽的重新考察,或者通過與當代新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理論的結構性對比。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可供操作性的儒傢倫理在現代機構運行中的“嵌入模型”,那它就不僅僅是哲學思辨,而具有瞭實際的政策參考價值。這種對實踐層麵的關注,往往是區分優秀學術著作和平庸之作的關鍵分水嶺。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書是否能提供一種“清晰的錶達”和“可消化的洞察力”。即便是最深奧的學術議題,如果能用引人入勝的筆觸來闡述,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這個主題,很容易陷入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泥潭。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夠避免使用過度專業化、非主流的理論黑話,而是用一種既有深度又具文采的語言,將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比如對個體人格的雕琢、對社群責任的強調——清晰地呈現在現代讀者的麵前。它應該像一麵鏡子,讓今天的我們能夠看清,我們是如何在追求現代物質繁榮的同時,不自覺地放棄瞭一些過去被視為珍貴的人文精神。我希望讀完後,我能對“如何做一個有德性的現代人”有一個更具實體感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口號層麵。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實現這種“知識的普及性”與“研究的深刻性”的完美結閤,那麼它無疑將成為一本能真正影響一代人思考方式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恰逢其時,令人拍案叫絕。我最近一直在閱讀關於後殖民主義理論和全球治理模式的文獻,深感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敘事存在著某種內在的疲態和結構性的盲點。許多發展中國傢在追求工業化和民主化的過程中,往往遭遇瞭文化斷裂和身份認同危機。因此,《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如果能夠深入挖掘儒傢思想中那些被現代化浪潮一度壓抑或誤讀的元素——比如其內在的實踐理性、對和諧共存的追求、以及對精英責任的強調——並將其置於當代全球語境下進行重新激活,那將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我特彆關注其中是否有對“義”與“利”之間關係的現代辯證分析。在資本逐利成為普遍驅動力的今天,如何構建一套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不至於徹底吞噬社會道德基礎的價值框架?儒傢的“義利之辨”能否提供一種超越簡單二元對立的第三條道路?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能夠保持一種冷靜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復古,也不盲目西化,而是能提煉齣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植根於東方文明的現代化路徑模型。其深度和廣度,將決定它能否成為跨學科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探討“傳統與現代”的著作總是抱有一種審慎的期待。太多這類書籍最終淪為瞭對古代哲學的修飾性包裝,缺乏真正觸及現代社會深層矛盾的勇氣和工具。我真正期待從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運用現代學術的嚴謹性來解構和重構儒學概念。例如,儒傢思想中的“等級秩序”與現代社會對“平等權利”的追求之間,看似存在著不可調 শঙ্ক的鴻溝。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精妙的理論建構,將“尊重差異”和“維護基本人權”在儒傢倫理的框架下找到新的契閤點?或者,作者是否會挑戰性地指齣,某些現代性的核心價值(如絕對的個體自由)可能恰恰是儒傢所警惕的那種“放縱”?這種挑戰和對話必須建立在對現代社會運行機製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空中樓閣。我期待看到詳實的論證過程,數據支撐(如果涉及社會學或政治學分析的話),以及對曆史案例的精準把握,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儒傢思想在麵對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崛起等新挑戰時,其思想資源是如何被“活化”的,而不是被“僵化”的。
評分這本《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的書名本身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思想史和文化轉型的讀者,我總是在思考,在當代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那些看似古老的哲學體係究竟能提供何種洞見。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探討的不是對儒傢經典的簡單復述或僵化的教條化解讀,而是力求在現代性的諸多挑戰——比如個體主義的興起、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價值體係的重構——中,重新審視儒傢思想的生命力與適應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將孔孟老莊的智慧與當代政治哲學、倫理學乃至經濟學的前沿議題進行深度對話。比如,關於“仁”的現代實踐,是僅僅停留在傢庭倫理層麵,還是可以升華為一種全球公民的責任感?再比如,儒傢強調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層進關係,在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中,又該如何被重新理解和操作?如果這本書能為這些宏大而又迫切的問題提供細緻入微的分析和富有啓發性的案例,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學術力作,能夠拓寬我們對現代化道路多樣性的理解視野。我尤其希望作者能避免陷入那種空泛的“文化自信”論調,而是拿齣紮實的文本分析和跨文化比較的證據,真正做到“新探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