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徐霞客游记(附索引){全二册}
定价:108.00元
作者:(明)徐弘祖,褚绍唐,吴应寺 整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5325495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643kg
编辑推荐
当我们随着徐霞客的足迹,穿越千山万水,遍历危峰奇窟,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雄奇瑰历的万里山河,宛如一幅色采斑斓的山水长卷,令人眼花缭乱,止不睱接。
内容提要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世界上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地理学史上实地考察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本书是以季会明抄本和乾隆本为底本,参校徐建极抄本、陈弘抄本等多种抄本、印本,约请褚绍唐、吴应寿二位先生整理、校点的。
本书是一部体大思精,富丽宏博,具有世界意义的地理著作和文学作品;它是把科学著作和文学著作融合为一,把准确的科学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有机结合的典范。它将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灿烂光华。
目录
前言
校点说明
季序
徐序
卷一上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游白岳日记徽州府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游武彝山日记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江西九江府
后游黄山日记后
游九鲤湖日记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卷一下
游嵩山日记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闽游日记前
闽游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卷二上
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卷二下
楚游日记
……
卷三上
卷三下
卷四上
卷四下
卷五上
卷五下
卷六上
卷六下
卷七上
卷七下
卷八上
卷八下
卷九上
卷九下
卷十上
卷十下 附录
诗文·书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诸多古典著作中,独树一帜,充满了令人称奇的张力和生命力。它并非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质朴手法,勾勒出宏大的场景和精微的细节,却又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文学感染力。有些句子读起来,如同山泉击石,清脆利落,节奏感极强,仿佛能听到作者当年行路时的足音;而另一些地方,笔锋又变得舒缓悠长,如同江河流淌,将旅途中的沉思和感悟娓娓道来。这种在叙事节奏和语调上的灵活变化,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音乐性。它让历史的记录不再是枯燥的年代或地名罗列,而是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充满情感起伏的史诗。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为这些文字配上相应的画面和声效,足见其语言文字的魔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书页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气,立刻勾起了我对传统阅读的怀念。封面采用的某种深沉的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既典雅又不失庄重,仿佛能让人从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衬托出文字的清晰与韵味,印刷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是那种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扉页上那幅古朴的插图,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精准地捕捉了某种古典意境,让人在正式进入正文前,就已经被带入了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心境。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简单的包装,更像是一种仪式感,它提醒着读者,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被精心珍藏的时光和智慧的结晶。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对过去时光的郑重拜访,这种用心程度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已属难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愉悦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文地理和历史变迁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立体的观察窗口。它不仅仅记录了某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或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人与环境之间那种复杂、动态且相互塑造的关系。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捕捉,那些细微到只有长期驻足观察才能发现的习俗、语言习惯乃至思维模式的差异,都被他敏锐地记录下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清晰地闻到不同山川带来的气味,感受到不同气候带来的体感差异。这种身临其境的描绘,让我得以超越地图上的二维平面认知,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三维世界。这使得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实地考察,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更为复杂和敬畏的情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地方感”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会尝试寻找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文本,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娱乐读物,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智者,在你翻阅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抛出一个新的视角或一个引人深思的哲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冷静和洞察力,仿佛他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世间百态,却又没有丝毫的疏离感,而是将这份理解细腻地融入到对具体场景的描绘之中。比如,某一段关于自然变迁的描述,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文本的密度和深度,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用心地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它挑战着你固有的认知框架,引导你去质疑、去探索,读完后,总会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轻轻地拓宽了一角,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这远比简单的信息获取要来得珍贵得多。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极具原生态的田野调查记录。我惊喜地发现,在某些对于古代交通路线、地方行政区划甚至特定物产的描述上,其精确性和详尽程度,即便是对比现代的地理信息系统,都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与历史深度。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治理、经济活动以及民生状况的侧面记录,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肌理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它像是一张细密编织的时间网,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脉络紧密地串联起来。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学习者或地理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阅读”层面,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提取、交叉验证的、充满生命力的原始素材库。每一次的重读,都会有新的细节浮现,这种知识的复利效应是它作为经典最宝贵的属性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