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
定价:98.00元
作者:郭齐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0103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收论文围绕的中心是“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的思考,共分为三部分:部分是“老干新枝篇”,主要讨论的是传统儒家,特别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及其现代转化的问题,包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等。第二部分是“现代学苑篇”,主要讨论的是近现代儒学的发展轨迹,现代新儒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现当代若干思想争鸣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薪火相传篇”,主要讨论的是前辈师长们的精神遗产、方法论与教书育人,特别是儒学的传承及其在当代复兴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郭齐勇,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与哲学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位在不同时期试图调和儒学与西学的大家的身影。这本书的新颖之处,想必在于它试图超越前人已有的框架,开辟一条更具当代关怀的路径。我非常关心作者如何处理儒家“内圣外王”的架构在现代国家体制下的适配性问题。在现代政治光谱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角色。国家权力被高度制度化和法律化,传统的士大夫或君子治理模式如何转化为现代公务员体系的伦理规范?这不仅仅是一个术语转换的问题,更是权力运作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我希望作者能在这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论述,或许是通过对明清之际某些早期现代性萌芽的重新考察,或者通过与当代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结构性对比。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供操作性的儒家伦理在现代机构运行中的“嵌入模型”,那它就不仅仅是哲学思辨,而具有了实际的政策参考价值。这种对实践层面的关注,往往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平庸之作的关键分水岭。
评分这本《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的书名本身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和文化转型的读者,我总是在思考,在当代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那些看似古老的哲学体系究竟能提供何种洞见。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的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简单复述或僵化的教条化解读,而是力求在现代性的诸多挑战——比如个体主义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价值体系的重构——中,重新审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孔孟老庄的智慧与当代政治哲学、伦理学乃至经济学的前沿议题进行深度对话。比如,关于“仁”的现代实践,是仅仅停留在家庭伦理层面,还是可以升华为一种全球公民的责任感?再比如,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进关系,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中,又该如何被重新理解和操作?如果这本书能为这些宏大而又迫切的问题提供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力作,能够拓宽我们对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理解视野。我尤其希望作者能避免陷入那种空泛的“文化自信”论调,而是拿出扎实的文本分析和跨文化比较的证据,真正做到“新探讨”。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清晰的表达”和“可消化的洞察力”。即便是最深奥的学术议题,如果能用引人入胜的笔触来阐述,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这个主题,很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泥潭。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够避免使用过度专业化、非主流的理论黑话,而是用一种既有深度又具文采的语言,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比如对个体人格的雕琢、对社群责任的强调——清晰地呈现在现代读者的面前。它应该像一面镜子,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看清,我们是如何在追求现代物质繁荣的同时,不自觉地放弃了一些过去被视为珍贵的人文精神。我希望读完后,我能对“如何做一个有德性的现代人”有一个更具实体感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实现这种“知识的普及性”与“研究的深刻性”的完美结合,那么它无疑将成为一本能真正影响一代人思考方式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令人拍案叫绝。我最近一直在阅读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全球治理模式的文献,深感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叙事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疲态和结构性的盲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往往遭遇了文化断裂和身份认同危机。因此,《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那些被现代化浪潮一度压抑或误读的元素——比如其内在的实践理性、对和谐共存的追求、以及对精英责任的强调——并将其置于当代全球语境下进行重新激活,那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我特别关注其中是否有对“义”与“利”之间关系的现代辩证分析。在资本逐利成为普遍驱动力的今天,如何构建一套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至于彻底吞噬社会道德基础的价值框架?儒家的“义利之辨”能否提供一种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第三条道路?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述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复古,也不盲目西化,而是能提炼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植根于东方文明的现代化路径模型。其深度和广度,将决定它能否成为跨学科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太多这类书籍最终沦为了对古代哲学的修饰性包装,缺乏真正触及现代社会深层矛盾的勇气和工具。我真正期待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运用现代学术的严谨性来解构和重构儒学概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等级秩序”与现代社会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之间,看似存在着不可调 শঙ্ক的鸿沟。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精妙的理论建构,将“尊重差异”和“维护基本人权”在儒家伦理的框架下找到新的契合点?或者,作者是否会挑战性地指出,某些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如绝对的个体自由)可能恰恰是儒家所警惕的那种“放纵”?这种挑战和对话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空中楼阁。我期待看到详实的论证过程,数据支撑(如果涉及社会学或政治学分析的话),以及对历史案例的精准把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在面对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崛起等新挑战时,其思想资源是如何被“活化”的,而不是被“僵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