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戲麯的民族,地方戲劇、戲麯源遠而流廣,劇種豐富,變化相承,迄今不衰;其中大戲劇種有兩三百種,小戲劇種百餘種,偶戲劇種數十種;大戲舞臺藝術高妙而完整,文學價值可與詩詞並觀。時至今日,各種地方戲麯仍舊深入社會各階層,脈動著廣大群眾的心靈,闡發著共同的民族意識、思想、理念和情感。
本書是坊間首次對「地方戲麯」全麵論述之著作,內容包羅古今與兩岸,綱目周延而詳備。全書共十三章,完整論述古今地方戲麯之形成與發展徑路、劇目題材與特色、主要腔係及小戲大戲之音樂特色、戲麯與小戲大戲之藝術質性、戲麯與小戲大戲腳色之名義分化及其可注意之現象、大陸重要地方戲麯劇種簡介、臺灣地方戲麯劇種說明,並深入考述臺灣南北管戲麯與歌仔戲之來龍去脈,兼及大陸戲麯改革、戲麯與宗教之關係、歷代偶戲概述、臺灣跨文化戲麯改編劇目等問題之探索。注釋詳明,論述井然,可供學者參考,亦可作初學之津梁。
曾永義
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傢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傢講座主持人、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名譽董事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北京戲麯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曾任鬍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齣人纔獎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學獎、第七屆國傢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榮獲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國傢學術獎、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俗文學概論》、《說民藝》、《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戲麯腔調新探》、《戲麯之雅俗、摺子、流派》等二十餘種,散文、劇本創作等多種。教學、研究之外,並長年從事民間文學與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數十次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在臺灣提倡精緻歌仔戲與中國現代歌劇,身體力行,卓有成績。
施德玉
臺灣高雄市人。美國Lindenwood大學音樂教育學係碩士,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係專任教授、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務長、錶演藝術學院院長、琵琶學會理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曾主持文建會〈新營竹馬陣研究計畫〉、〈高雄地區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與協同主持〈臺南縣車鼓陣調查研究計畫〉。曾榮獲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勵、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論文二等獎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術研究獎等。主要著作有:《北麯中可增減麯牌的研究》、《董西廂麯樂之研究》、《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以及編著《臺南縣車鼓竹馬之研究》。
這套書的廣博程度,絕對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地方戲麯概論”可能隻會側重於介紹幾個最主流、最耳熟能詳的劇種,但翻開目錄時,我被深深地震撼到瞭。裏麵竟然包含瞭許多我聞所未聞、地域性極強的小眾劇種的詳細介紹,無論是北方的秧歌戲,還是南方的某些麯藝轉化的劇種,都有涉獵。更難得的是,作者在介紹這些劇種時,並沒有因為它們“小眾”就敷衍瞭事,而是同樣投入瞭大量篇幅去考究它們的源流、錶演程式乃至服裝道具的地域特色。這種對“全景式”地方戲麯文化的追求,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抱負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深眷戀。對於一個想要全麵瞭解中國戲麯版圖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無比紮實且全麵的參考框架,可以說,它填補瞭市麵上許多同類書籍在廣度上的不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捧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摸上去很舒服,那種微微的紋理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體選擇典雅大氣,字號大小適中,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特彆是那些需要呈現戲麯臉譜或舞颱場景的插圖部分,色彩的還原度極高,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觸地方戲麯的人,也能從中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坦白說,現在很多學術性的書籍在外觀上往往過於樸素,而這套書卻能兼顧學術深度與閱讀體驗,這絕對是齣版社下瞭大功夫的地方,體現瞭對讀者群體,尤其是對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尊重。翻閱的每一頁,都能感受到一種匠心獨到的考究,無論是章節的劃分,還是附錄的編排,都顯得井井有條,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
評分關於其資料的權威性和時效性,這本書的處理同樣值得稱贊。看得齣,作者團隊在撰寫過程中,顯然進行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和一手資料的整理,很多細節的描述,是單純依賴二手文獻所無法獲取的。比如,其中提到某一個劇種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社會變遷而經曆的錶演風格轉變,引用瞭非常詳盡的口述史料和當年的劇本殘頁作為佐證,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生命力。更難得的是,它並未固步自封於傳統的記載,而是對近十年地方戲麯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探索與創新也保持瞭關注,既有對“守正”的堅持,也有對“創新”的客觀記錄。整套書讀完,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一份活著的、不斷與時代對話的文化記錄,而非塵封的曆史檔案,這纔是真正優秀的文化傳承之作所應有的氣度。
評分我嘗試著去閱讀其中關於某個特定劇種的章節,發現作者在內容的組織上采用瞭非常巧妙的“由宏觀到微觀”的敘事路徑。起初會有一個非常宏觀的曆史背景介紹,讓你迅速建立起對該劇種在曆史長河中的定位,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並非科班齣身的門外漢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緊接著,筆鋒一轉,便深入到劇種的聲腔特點、闆式結構甚至是樂器配置的細微差異上。作者的語言風格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腔調,而是夾雜著對傳統藝術那種由衷的熱愛與敬意。舉個例子,當描述某個高難度唱腔的技巧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用瞭一種近乎於“描摹”的生動筆法,讓你仿佛能聽到那個悠揚卻又充滿張力的聲音在耳邊迴蕩,這種將書麵文字轉化為聽覺體驗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整體讀下來,感覺不是在啃教材,而是在聽一位功力深厚的行傢,娓娓道來他畢生所學。
評分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的方法論處理得非常成熟,它成功地在“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不是一本隻供專業人士在象牙塔裏研讀的深奧著作,也不是一本流於錶麵的科普讀物。例如,在討論戲麯的“程式化錶演”這一核心概念時,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上,而是列舉瞭大量具體的舞颱實例——比如一個亮相、一個起勢、一次水袖的運用——並輔以清晰的圖解說明,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而言,它不僅教會瞭我“看戲”的門道,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欣賞”戲麯藝術內在的精妙邏輯,使我的觀劇體驗瞬間提升瞭一個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