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的新生

舊物的新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吉京杭 江靜 金曉芳 倪曉春著 著
圖書標籤:
  • 舊物改造
  • 環保
  • 可持續生活
  • 創意DIY
  • 手工
  • 傢居裝飾
  • 生活美學
  • 變廢為寶
  • 舊物利用
  • 手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百圖書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普及齣版社
ISBN:9787110097304
商品編碼:3016189367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舊物的新生

:58.00元

作者:吉京杭 江靜 金曉芳 倪曉春著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11009730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當前,垃圾圍城已成為一大難題。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一直緻力於低碳宣傳和科學普及工作,通過一雙雙靈巧的手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來變廢為寶。本書以圖文形式一步步介紹垃圾如何獲得重生,普及低碳節能的知識,從而引發讀者動手創造的欲望,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目標。在書中那些平日被丟棄的垃圾在創意和手工下,變為生活必備品,被賦予瞭新的生命。人們在改造過程中也充滿瞭喜悅與感動。本書可以為讀者帶來生活便利,節約開支,從而參與到低碳節能生活、保護地球的行動中。

目錄


動手之前

認識手工新秀 01-10

認識手工達人 11-42

後記

作者介紹


吉京杭,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館長,畢業於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係金屬材料專業。1985年10月起在杭州市科協工作,2006年9月起任杭州市科協科技館籌建辦公室副主任,初期負責部分籌建前期工作,整個建設過程主要負責科技館建設的展示部分。創辦《低碳信息快報》,並組織簽發140餘期,取得瞭良好的社會反響。中國清潔發展機製基金贈款項目(2014113)《浙江省青少年低碳宣傳教育行動》項目負責人。此外,還作為課題組成員參與並執筆瞭《中國科協發展戰略研究》(已於2003年齣版),作為負責人參與瞭《杭州及周邊城市霧霾期間大氣汙染特徵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課題研究,作為主編齣版著作《延緩後天的腳步——走嚮低碳發展》、《搶在“後天”之前——從低碳齣發》、《第三屆東亞氣候論壇文集》,撰寫並齣版瞭《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數字化建設實踐研究》、《數字技術在科技館中的幾個應用》、《杭州市公眾科學素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等論文。2017年,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協係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文摘






序言



《時間的迴響:古董修復與技藝傳承》 引言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似乎總在追逐最新的技術和最前沿的思潮。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迴望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器物時,一種深沉的魅力便油然而生。《時間的迴響:古董修復與技藝傳承》並非一本關於“舊物翻新”的實用手冊,它是一部深入探究物質文化、精湛手工藝以及匠人精神的深度著作。本書旨在揭示那些沉默的古老物件背後所承載的曆史信息、材料科學的奧秘,以及在修復過程中所體現齣的對過去的尊重與智慧的傳承。 第一章:物之冥想——古董的生命周期與曆史的重量 本章首先確立瞭“古董”的定義範疇,它不僅指代年代久遠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其所蘊含的文化和曆史語境。我們將從考古學、藝術史學的角度,探討一件器物是如何從其誕生地、使用場景,最終演變為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的“文物”。 物質的語言: 深入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關鍵材料——從古代青銅器的冶煉配比、宋代瓷器的釉料配方,到明清傢具的木材選擇與榫卯結構。每一道裂紋、每一處磨損,都被視為時間留下的“文本”。 損毀的敘事: 探討自然侵蝕、人為使用和環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於器物,造成結構性損傷、錶麵風化或化學變化。例如,紙張的酸化、金屬的銹蝕(如綠銹與紅銹的成因差異)以及有機材料(如漆器、紡織品)的脆弱性。 倫理的邊界: 引入修復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一件物品的“價值”在於其真實性(Authenticity)。本章詳述瞭“最小乾預原則”、“可逆性原則”以及如何區分“修復”(Restoration)、“加固”(Conservation)與“重建”(Reconstruction)之間的微妙界限。 第二章:微觀的宇宙——材料科學與診斷技術 修復工作的前提是對“病竈”的精確診斷。《時間的迴響》將視角拉近到微觀層麵,展示現代科學如何輔助傳統技藝。 無損檢測的藝術: 詳細介紹瞭用於早期判斷的非侵入性技術,如紫外光檢測(用於識彆現代填補物或翻新痕跡)、紅外反射(IRR)成像(用於透視顔料層或底層結構),以及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對金屬和陶瓷成分的快速鑒定。 有機物的掙紮: 重點分析瞭紡織品、皮革、紙張和木材在不同濕度和光照下的降解機製。例如,縴維素的“自我催化降解”以及昆蟲對木質縴維的侵害機理。 環境控製的科學: 闡述瞭理想的存儲與展示環境參數(溫濕度、光照強度、汙染物控製)。詳細剖析瞭恒濕箱、惰性氣體保護以及吸附材料在長期保護中的作用。 第三章:匠心獨具——傳統修復技藝的復興與實踐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詳細記錄和剖析瞭數種關鍵的傳統修復技術,強調它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 陶瓷與玉器的“金繕”哲學: 深入探討瞭日本的“金繕”(Kintsugi)技術,不僅僅作為一種粘閤手段,更作為一種接受殘缺、強調生命曆程的美學錶達。詳細描述瞭生漆的采集、調配、打磨和描金的全過程。同時,對比中國傳統瓷器修補中使用的“嵌補”技法,如何利用無縫銜接追求形製的完整性。 木作與傢具的“榫卯重生”: 專注於木結構修復中的“補洞”與“換材”。探討瞭如何根據原木材的年輪走嚮、密度和顔色,選擇最恰當的“移植木材”。重點分析瞭傳統膠閤劑(如魚鰾膠、骨膠)的調製與性能,以及如何在不破壞原有榫卯邏輯的前提下,實現結構強度的恢復。 書畫的“托裱”藝術: 詳盡描述瞭中國傳統書畫修復中至關重要的“托裱”技術。從揭裱(分離畫麵與舊褙)、清洗、晾乾,到使用特製的糨糊進行重新裱糊,每一步都對操作者的耐心和手感提齣瞭極高的要求。分析瞭宣紙的吸水性、韌性與修復材料的兼容性。 金屬的“去銹與穩定化”: 針對青銅器和鐵器的腐蝕産物,闡述瞭化學穩定處理的重要性,例如對青銅器有害的氯化物殘留物的去除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化學轉化(如電解還原)來穩定脆弱的金屬基體。 第四章:傳承的接力棒——學徒製、知識斷層與當代挑戰 修復技藝的存續依賴於代際間的知識傳遞。本章探討瞭在現代工業化背景下,傳統手工藝麵臨的睏境與應對策略。 看不見的知識係統: 很多關鍵的“竅門”和經驗隻存在於老匠人的身體記憶和口傳心授中,而非書麵記錄。本書采訪瞭數位仍在堅持傳統修復的老師傅,記錄瞭他們對光綫、濕度、甚至情緒對操作影響的微妙感知。 教育與工業化的張力: 討論瞭專業藝術院校與傳統工坊在培養下一代修復師時麵臨的課程設置挑戰。如何平衡科學理論學習與漫長學徒期實踐的矛盾。 數字時代的記錄與傳播: 探索如何利用三維掃描、高分辨率攝影和虛擬現實技術,對復雜的修復流程進行數字化存檔,以彌補經驗知識流失的風險,並促進全球修復師之間的交流。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身份: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復理念差異,例如西方強調“可辨識性”(Distinguishability)的傾嚮,與東方追求“融入性”(Integration)的偏好之間的對話與融閤。 結語:緻敬時間的饋贈 《時間的迴響》最終指嚮一個哲學命題:修復行為是對人類曆史的負責任態度。修復師不是創造者,而是曆史的“守護者”和“翻譯者”。通過對這些古老物件的細緻嗬護,我們不僅保存瞭它們的形體,更重要的是,我們確保瞭它們所承載的故事、技術和精神得以延續,成為未來世代可以觸摸和理解的真實存在。本書獻給所有相信物質承載記憶,並願意為這份記憶付齣時間與智慧的人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也讓我格外欣賞。它的紙張厚實而有質感,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觸感,而不是那種光滑冰冷的現代印刷紙。書頁的邊緣處理得也很有心思,不是那種銳利的直角,而是微微帶著一點點毛邊,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書中的插圖(如果它有插圖的話)肯定也是彆具一格,不是那種色彩鮮艷、過於寫實的風格,而是更偏嚮於素描、水彩,或是那種充滿藝術感的版畫,恰到好處地烘托齣“舊物”的年代感和故事感。即使這本書的內容我一無所知,光是這精美的工藝,就足以讓我覺得它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緻敬,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規模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說實話,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瞭。 ‘舊物的新生’,光是聽這個名字,我就能想象齣無數種可能性。它是關於如何修復老舊物品,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嗎?還是說,是通過一些古老的物件,來講述一段關於成長、關於失去、關於重生的故事?亦或是,它是一種關於心靈的隱喻,讓我們審視內心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重新發掘其價值?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一個滿是灰塵的閣樓,裏麵堆滿瞭被遺棄的傢具,經過一番巧手,它們又煥發瞭青春;或者是一位老人在嚮孫子講述一件傳傢寶的故事,那物件見證瞭一個傢族的興衰;又或者是,一個人在整理舊日信件,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文字,重新點燃瞭曾經的情感。這種開放性的標題,給瞭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也預示著書中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評分

我喜歡那些能讓人在閱讀中獲得某種升華的書籍。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思考,觸動心靈,甚至改變某種認知。 ‘舊物的新生’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即便是被遺棄、被遺忘的,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獲得第二次生命,重新煥發齣光彩。這不僅僅是對物質世界的啓示,更是對精神層麵的慰藉。它讓我聯想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是不是也曾經有過一些“舊物”,比如被擱置的夢想,被遺忘的熱情,或者是一些已經不再被重視的品格,而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努力,讓它們“新生”?這種隱喻的力量,是這本書最讓我期待的地方。它像是一麵鏡子,映射齣我們內心的渴望,同時也給予我們前進的方嚮和動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一些仿佛從舊時光裏挖齣來的老物件的插畫,讓人一看就心生好奇。封麵的字體也很有講究,帶著一種復古的味道,好像在訴說著一段久遠的故事。我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它,就忍不住把它拿在手裏,仔細地摩挲著封麵,仿佛能感受到歲月的溫度。它擺放在那裏,就像一個靜靜等待被發現的寶藏,散發齣一種低調而又迷人的光芒。我當時就覺得,這肯定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書,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它讓我聯想到很多小時候傢裏的老物件,那些承載著迴憶的物品,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魔力。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是很多現代書籍所沒有的,它成功的激起瞭我探索這本書內容的好奇心。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和故事的物品有著莫名的情懷。無論是古老的建築、泛黃的照片,還是那些被代代相傳的物件,它們都仿佛擁有著靈魂,能夠穿越時空,與我們進行對話。我總覺得,每一件舊物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段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歲月的痕跡。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情感的寄托者,也是我們與過去連接的橋梁。這本書的標題‘舊物的新生’,恰恰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這些物件的敏感點。它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麗,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沉澱的情感。我希望它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對懷舊的渴望,對過往的追憶,並從中找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