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
定價:79元
作者:許書明;徐海梅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030495532
字數:
頁碼:2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5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廣大師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彆適閤高等師範院校漢語言文學本、專科學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教學的碩士研究生閱讀。
內容提要
本書為'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的新研究成果,從十個層麵全麵而細緻地展示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的研究成果:章:古代語文教育分期論,第二章:古代語文教育本體論,第三章:古代語文教育方法論,第四章:古代語文教育內容論,第五章:古代語文教育文化論,第六章:古代語文教育教材論,第七章:古代語文教育名傢思想論,第八章:古代語文教師素養論,第九章:古代語文教育教學論,第十章:古代語文教育發展論。
目錄
作者介紹
許書明,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和“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教學工作。國傢精品課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主講,全國新課程國傢骨乾者培訓主講。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齣版著作20多部。發錶論文近200篇。教學科研成果曾獲四川省人民教學成果一等奬兩次,三等奬一次;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兩次,奬兩次;獲四川省教育廳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奬兩次,二等奬一次;校級教學成果一等奬三次。
徐海梅,湖北大學中文係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文學博士,現為湖北民族學院講師。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多項科研項目;齣版專著2部;在《古典文學知識》《江淮論壇》《蘭州大學學報》《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數篇。
文摘
版權頁:
《論語·述而》中闡述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誘導點撥是孔子對弟子主要的對話方式,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不是單方麵理論知識的講授,而是對學生進行悉心的教導,並循循善誘,使學生對問題進行瞭反復而深刻的思考,並有所領悟時,再“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逐漸撥開迷霧,打開弟子們廣闊的思路,使他們有所學、有所得。例如,子路問孔子怎樣能成為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又追問道:“如斯而已乎?”(這樣就夠瞭嗎?)孔子又曰:“修己以安人。”(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再一次問道:“如斯而已乎?”孔子再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擾病諸?”(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這恐怕堯舜都難以做到呢)這種師生間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問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瞭深刻的思考,而教學效果也非常顯著。
2.平等互動,教學相長
孔子的對話教學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雙方在平等民主的閤作溝通中學習。這種民主與平等錶現在知識與情感兩個方麵。首先,在傳授知識方麵,孔子雖然被弟子奉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先師聖賢,但他自己卻總是謙恭溫和,沒有顯齣“吾即真理”,不可逾越的傲慢態度。在與弟子的對話交流中進行自省與提升,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成瞭師生交流切磋,碰撞思想,教學相長,充滿人文精神的學術狂歡局麵。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完全不同於一般曆史著作的平鋪直敘,它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戲劇。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問題引入—曆史轉摺—典型個案分析”的結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實變得引人入勝。特彆是書中論及魏晉玄學對儒傢教育衝擊的那一部分,作者沒有直接描述衝突,而是通過描繪幾位重要人物(如嵇康、王弼)的教育理念差異,將那個時代的思想碰撞活生生地展現齣來。這種“以人為本”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度和溫度。讀到那些關於古代士人如何在睏頓中堅守教育理想的段落時,我不禁心潮澎湃。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史遠非冷冰冰的製度沿革,而是充滿瞭人性掙紮與光輝的鮮活曆史。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相結閤的筆法,讓這本書具備瞭超越專業圈層的廣泛吸引力。
評分讀完這冊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近乎偏執的文獻考據精神,簡直是學術研究的典範。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引用二手資料,而是紮根於最原始的史料,對每一個關鍵概念的演變都進行瞭拉鋸式的追溯。比如,書中對於“六藝”中“禮”的教育內涵的界定,沒有采用坊間流行的簡單概括,而是深入到先秦諸子對“禮”的不同闡釋,並通過對比《周禮》、《儀禮》等文本中的具體教學場景,層層剝繭,最終得齣一個極為審慎且富有洞察力的結論。這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態度,讓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力量感和說服力。每一次關鍵轉摺點,都能看到作者旁徵博引的注釋,那些引文的精確性和權威性毋庸置疑。對於那些試圖在古代教育領域做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絕不僅僅是結論,更是一套值得學習和模仿的治學方法論。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學問,是要經得起時間與史料的反復錘煉的。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教育理念探討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概念辨析上的深度是令人震驚的。它成功地揭示瞭古代教育實踐中許多約定俗成的概念背後隱藏的復雜性與歧義。例如,書中對“師道尊嚴”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的梳理,就打破瞭許多傳統認知。作者細緻地分析瞭從周代“傳道受業解惑”到後世儒傢將“師”等同於“聖”的過程中的權力結構變化,指齣“尊嚴”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當時的政治體製和宗法觀念緊密耦閤的。這種解構和重構的思維方式,極大地啓發瞭我對當代教育權力關係的思考。它讓我明白瞭,任何一種教育形態的建立,都是特定社會曆史環境下的産物,並非天然閤理。這本書提供的曆史參照係,為我們審視眼下教育中的一些頑固現象,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淡雅的米白色封皮,配上遒勁有力的魏碑體書名,立刻就將人帶入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曆史氛圍之中。初翻開來,那種帶著油墨香的紙張觸感,就讓人感到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我最欣賞的是它在版式上的處理,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擁擠,又能保證信息的密度。作者在引言部分,就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勾勒齣瞭古代教育的宏大圖景,那種對先賢智慧的追慕之情,溢於言錶。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大量的古代文獻插圖和拓片,高清且考究,為理解文字內容提供瞭強有力的視覺支撐。比如,關於漢代太學教育的論述旁,配上瞭氣勢恢宏的校捨復原圖,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純粹的文字敘述難以企及的。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因為被某一段精妙的注釋或考證所摺服,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份跨越時空的學養。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本身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古典與現代交織齣的一種獨特韻味。它既有古代典籍的凝練和典雅,用詞精準到位,絕無拖泥帶水之感;同時,在解釋復雜理論或進行跨時代對比時,又大量使用瞭清晰明快的現代學術語言,確保瞭信息的準確傳達,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要點。這種語言的張力,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舉個例子,當作者引用一段晦澀難懂的古文進行闡釋時,其譯文往往不僅忠實於原文的意義,更在音韻和氣勢上有所呼應,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國風音樂會。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教育傢語錄的引用,其語氣和腔調拿捏得極其到位,仿佛那位先賢就坐在你麵前低聲教誨。這種對語言藝術的精湛駕馭,使得本書在學術深度之外,更添瞭一層文學性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