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韓非子
定價:40元
作者:張悅注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7405024
字數:240000
頁碼:42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由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誌》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誌》著錄二十捲,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嚮《七錄》)也說“《韓子》二十捲。”篇數、捲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
《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重點宣揚瞭韓非法、術、勢相結閤的法治理論。韓非從“性惡論”齣發,證明瞭法治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獲得的政治利益。他深刻地批判瞭儒傢的“仁義道德”之說,認為這些觀點是極其迂腐和不切實際的,法治比單純的德治要更勝一籌。韓非總結瞭“往者得失之變”,找到瞭“法與時轉則治”的曆史規律,樹立瞭正確的曆史進化論思想。韓非學說講功用,從功用的方麵為法律下瞭定義;建立瞭法、術、勢三位一體的學說,把慎到的“勢”轉化為“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主張“抱術處勢則治”和“奉公術廢私術”;以“無為”作為法治的理論;主張重刑主義。
《韓非子》記載瞭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諸如人們稔熟於心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均齣自該書。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閤,給人們以智慧的啓迪,同時也增加瞭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使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國學經典讀本叢書:韓非子》以中華書局1954年《諸子集成》本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為底本,同時參考瞭1974年上海人民齣版社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1960年中華書局梁啓雄的《韓子淺解》、2006年嶽麓書社張覺的《韓非子校注》。在保證韓非子思想理論體係完整性的基礎上,盡可能體現其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從五十五篇中選取其中的十七篇,包括《初見秦》《喻老》《顯學》及《說林》、內外儲五篇,還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說難》《孤憤》《五蠹》等章節。
本叢書充分藉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所選國學經典進行注釋、翻譯,對難字加以注音,有的還在篇前加以導讀性質的題解。其中,古文辭類各書采用原文加注釋和譯文的形式,詩詞類各書采用原文加注釋、賞析和輯評的形式;對於大部頭的原著采用選編的方式,選擇其重要且可讀性強的篇章。叢書追求注釋簡明,譯文通達。本叢書的編輯齣版,旨在為國學愛好者提供一套淺近曉暢的國學讀本——通過難字注音,使讀者誦讀經典順暢無礙;通過題解、注釋、翻譯和賞析,令讀者領悟國學經典的內在魅力,彰顯國學經典的現代價值。目錄
作者介紹
韓非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傢、思想傢、政論傢和散文傢,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後世稱為“韓子”或“韓非子”。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人,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33年在世。
韓非本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曾從學於荀況,和李斯一起繼承瞭荀況“隆禮重法”中法治的思想,並將法傢的思想發揚光大。韓非在政治上主張變法圖強,他積極嚮韓國國君獻計獻策,卻不被采用。於是轉而埋頭於著書立說,陸續撰有《說難》、《孤憤》、《五蠹》等十餘萬字的論著,被後人收錄為《韓非子》一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就是一把鋒利無比的手術刀,直插封建社會乃至人類治理的病竈。它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每一個論斷都像釘子一樣被狠狠地錘進讀者的腦海裏。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排山倒海的論證氣勢,韓非似乎永遠不滿足於一個觀點,他要從正反兩麵、從曆史經驗到人性揣測,層層剝繭,直到讓你無從辯駁。讀到他批判那些循古不化、抱殘守缺的儒傢學說時,那種酣暢淋灕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他毫不客氣地指齣,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墨守成規隻會導緻滅亡,主張必須根據時勢來製定新的治理方略。這種強烈的時代意識和變革精神,即便是兩韆多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它迫使我們跳齣對“理想國”的浪漫想象,直麵現實政治的殘酷邏輯。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深吸一口氣,感覺自己對“現實”這個詞匯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那些過去模糊不清的社會運作規則,似乎都在他犀利的筆下變得清晰可見,令人敬畏。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反直覺”的,它挑戰瞭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觀念。如果說儒傢構建的是一個“應該怎樣”的世界,那麼韓非構建的就是一個“實際是怎樣”的世界。它毫不諱言君主的孤獨和權力的異化——權力一旦集中,君主就必須與臣下保持一種必要的距離和不信任感,否則便可能被架空或反噬。這種對人際關係中權力動態的深刻洞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現代企業管理和人際交往中的許多微妙之處。它教導我們辨識隱藏在溫情麵紗下的利益訴求,理解“名”與“實”之間的巨大鴻溝。雖然這本書的結論導嚮的是集權統治,但其分析問題的邏輯框架,那種對效率、統一性和可控性的極緻追求,對於任何希望構建高效組織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具價值的智力訓練。它像一麵冰冷的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承認的算計與功利。
評分這本被譽為“法傢集大成者”的著作,初讀之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那種冷峻到近乎無情的理性光輝。它不像某些古代典籍那樣,充斥著溫情脈脈的勸誡或是對道德的空泛歌頌,韓非的文字直擊權力運作的核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性的自利與政治的本質。我尤其欣賞他對“勢”與“術”的精妙剖析。 “勢”之所在,君王便擁有瞭不容置疑的權威,這絕非基於血緣或天命,而是基於一種結構性的力量;而“術”則是駕馭這種力量的工具,是君主用來製衡臣下、確保政令暢通的隱秘手段。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戰國亂世的權力中心,看著那些權謀的齒輪如何精密地咬閤,每一次的權衡取捨都關乎國傢的存亡。那種將人視為工具而非道德主體的視角,初看或許令人不安,但深入思考後,卻能體會到在那個殘酷環境下,唯有如此方能實現真正的“富國強兵”。書中對“法不阿貴”、“賞罰必信”的強調,構築瞭一個看似冰冷實則極為公正的體係框架,這對於一個渴望秩序和效率的現代讀者來說,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評分從一個曆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獨特且深入的視角來觀察戰國時期的群雄逐鹿。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戰爭的勝敗,而是試圖解構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崛起,而另一些則必然衰亡。韓非的視角是自上而下的,他將君主視為係統的核心處理器,所有的大臣、百姓都是這個係統的輸入和輸齣環節。這種將國傢治理視為一種精密的工程學的看法,是極具開創性的。我尤其對書中引用的那些寓言故事和曆史典故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其理論的生動注腳,每一個典故都被他嫻-熟地運用,服務於他嚴密的邏輯鏈條。這些故事的選取和闡釋,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也讓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論變得鮮活起來。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忍不住去對照史書,看看韓非筆下的曆史敘事與官方記載有何異同,這種雙重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精煉,有一種金石之聲的鏗鏘感。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時時迴顧的“操作手冊”。每一次重讀,我都會發現自己過去忽略瞭某一個關鍵的轉摺詞,或是誤解瞭某個看似簡單的概念,這充分體現瞭其內容的密度之高。例如,他對於“循名責實”的論述,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瞭復雜的績效評估和問責機製。這種文字的“密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挑戰,需要讀者全神貫注,甚至需要藉助注釋來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領悟瞭其中一章的精髓,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遠勝過讀十篇空洞的說教文章。這本書對後世思想的影響力,絕非浪得虛名,因為它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倫理學的、基於實踐和結果導嚮的治理思維範式,是一種值得反復研習的智力遺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