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第2輯 套裝1-4冊)
定價:5980.00元
作者:石立善,周斌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018875
字數:
頁碼:302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先秦兩漢諸子之書,記錄諸子百傢時代的各傢爭鳴思想,係中國傳統文獻的精華部分,東傳日本之後,得到廣泛流傳與閱讀。經過一韆餘年的漫長的接受與學習期,在江戶時代終於開花結果,日本漢學傢開始瞭獨自的研究與注釋,對於儒傢、道傢、法傢、名傢、兵傢、醫傢、雜傢等先秦兩漢諸子之書,皆作有富有學術價值的深入研究,著作多達數百種,頗值得參考。清代學者如阮元、俞樾、孫詒讓,以及近代治諸子學的學者如梁啓超、梁啓勛、高亨等,都大量參考日本諸子校注與研究成果,並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日本的諸子學校注與研究著作,不獨在版本流傳上,因其多見到中土已經失傳的珍異抄本,故在文字校勘上,多可以補中土版本的不足,另外,由於日本學者精研漢學,對於文字訓詁與義理闡述,也能提齣自己的觀點,常可以匡正中土學者的不逮。至於文化上的異域之眼,更可以取長補短,對諸子思想的多元傳播與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匯編從江戶到近代為止的漢文著作中,精選善本,單頁原大影印,匯編為叢書,每種新編詳細目錄,便於檢索。這批文獻都是次在中國齣版,可為學術界提供日本漢學的珍貴學術文獻及藉鑒,推動域外漢籍研究及先秦兩漢諸子領域的研究。
目錄
冊
六韜
孫子正解
孫子摺衷
第二冊
孫子讀本
孫子評注餘談
孫吳副銓
孫子閤契
第三冊
孫子詳解
第四冊
司馬法旁詮
七書正義
七書日講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冊
六韜
孫子正解
孫子摺衷
第二冊
孫子讀本
孫子評注餘談
孫吳副銓
孫子閤契
第三冊
孫子詳解
第四冊
司馬法旁詮
七書正義
七書日講
從一個專注於某個特定學派的學者的角度來看,這套匯編的價值無可估量。我個人關注的重點在於早期法傢思想的流變,特彆是商鞅變法前後,其理論框架與實踐效果之間的張力。過去,我需要依賴大量的二手研究來重構那個時期的文獻背景,但有瞭這套匯編,我可以直接比對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同一概念的闡釋差異。這種一手資料的集中呈現,使得任何關於法傢、名傢或者墨傢之間相互影響的論斷,都能夠得到紮實的文獻支撐。我發現,僅僅是對於“名”與“實”的論辯,在不同篇章中就呈現齣微妙的語境變化,這正是過去隻閱讀零散文本時容易忽略的細節。這套書的編排邏輯,似乎有意促成這種跨學派的對話,而不是簡單地將文獻堆砌在一起。它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閱讀體驗,讓你在麵對龐大的信息量時,依然能夠保持清晰的研究主綫,這對於嚴肅的學術探究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這本關於先秦兩漢諸子研究的文獻匯編,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懷有深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宏大的視野和細緻的梳理。當我沉浸在其中時,仿佛能親眼看到那個思想碰撞、百傢爭鳴的黃金時代。我記得有一次,我為瞭搞清楚“道傢”思想在漢代的演變,特地翻閱瞭其中關於董仲舒對道傢思想的吸收與轉化的相關論述。那些原始文獻的匯集,讓我們不再需要東奔西走去查找零散的資料,而是可以一站式地進行深入比較和對照研究。尤其是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匯編者不僅提供瞭原文,還輔以精準的校勘和注釋,這對於我們這些沒有受過專業古典文獻訓練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幫助。它極大地降低瞭研究門檻,讓晦澀的學術成果變得平易近見,讓那些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智慧得以重見天日。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密道,讓我得以窺見先哲們的精神脈絡。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是沉甸甸的古代文獻,但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間距處理,都兼顧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我常常在深夜裏,泡上一杯茶,沉浸於莊子那如詩般的辯證法中,或者跟隨韓非的冷峻邏輯推演。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匯編者在“閱讀體驗”上的用心。更重要的是,它打破瞭學科壁壘。一位研究文學的人,可以通過這套書快速瞭解當時的政治哲學背景;而一位專攻哲學的學者,也能從中找到大量關於文辭風格和修辭手法的例證。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審視先秦兩漢的文化全貌。我個人認為,任何想要在這一領域進行深度探索的人,無論其專業方嚮如何,都應該將它置於案頭,它將是指導你探索方嚮、驗證你假說的堅實基石。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樣一套“匯編”抱持著一絲疑慮,擔心它可能隻是簡單地將舊有的文本進行重新排版,缺乏創新。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其中關於“儒傢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爭論的文獻部分時,我的看法完全改變瞭。校注的精準度,特彆是對於那些因為抄寫、傳刻而産生的訛誤,進行瞭細緻的訂正,這背後顯然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對我這樣一個主要關注文本細讀的讀者來說,一本好的匯編,其價值首先體現在“文本可靠性”上。這套書的學術水準,絕非一般的資料收集可比擬,它具有很強的“研究工具”屬性。通過比對不同版本對同一典籍的記載差異,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的變遷,這比單純閱讀成熟的“結論”要有趣和有啓發得多。它讓你體驗到學者是如何從一堆殘缺的碎片中重建起完整的思想圖景的。
評分我最近開始係統性地涉獵魏晉玄學與漢代經學之間的思想過渡,這套文獻集無疑是這場“考古”的必備裝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那些非主流、甚至是已經被主流學術界邊緣化的思想流派,也給予瞭充分的收錄和展示。比如,一些關於讖緯之學的零星記載,在其他通史性的著作中往往是一筆帶過,但在本匯編中,你能找到相關的原始文本片段,這對於理解漢代政治思想與宗教信仰的復雜交織至關重要。閱讀時,我體會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觸摸到瞭當時社會思潮的真實肌理。它不是給你一個被提煉、被簡化的結論,而是把原始的、有爭議的、充滿矛盾的史料直接攤在你麵前,迫使你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完整呈現,是任何優秀學術齣版物所應有的風範,而本匯編做得非常齣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