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总集类:御定千叟宴诗
定价:86.00元
作者: 康熙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073
字数: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康熙六十——年奉敕编。爰命裒集诗篇,通为一集、首以圣制,与伊耆神人畅曲旷代齐光;继以群臣和章,与周京天保诸什雅音接响。其余诸作,亦与《豳风》称觥之文、尧民击壤之咏,后先一轨焉。伏而读之,如华鲸奏威,凤仪锣震,耀八音会而五色彰也。化国之日舒以长,盛世之音安以乐,具见于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抛开历史背景和体制束缚不谈,单从诗歌的“技术含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值得一览的。它提供了关于格律诗创作在不同情境下的教科书式案例。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诗人处理“宴会”场景的手法,他们如何将具体的酒水、食物、以及人物的年龄,转化为典雅的意象,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例如,某位诗人将长寿者比作“不谢之梅”,将宴会的欢庆比作“春风拂柳”,这些比喻虽然常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运用得极为得体,显示出扎实的文学功底。然而,这种精妙的雕琢,有时候也让我感到一丝疲惫。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码,去欣赏那种“在镣铐中跳舞”的技巧。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午后阳光下轻松翻阅、嘴角带笑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坐下来、端正态度去研究的珍贵文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上了一堂高级的古典文学修辞课,但内心深处,却少了一份被真挚情感触动的温暖。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收录方式,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权威性”的重量。作为“总集类”中的一员,它显然被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编纂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作为一名现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极强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真正跟上作者们的思路。那些信手拈来的典故,那些只有清代高官才了解的宫廷内幕,如果脱离了详尽的注释,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走一步都需要停下来查阅地图。这本诗集更像是为那些已经身处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学者们准备的“同侪交流”材料,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我尝试跳过那些繁复的考据,直接去感受诗歌的韵律,但很快就被那些过于典雅的词藻和故作深沉的意境拉了回来。它就像一件打磨到极致的玉器,虽然完美无瑕,却让人感觉难以亲近,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破坏了那份完美的平衡。
评分如果说古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那么这本《御定千叟宴诗》则呈现出一种惊人的“趋同性”。在大量的篇幅中,赞美之词反复出现,意象的选择也多集中于松柏、日月、江河,寓意着江山永固、皇帝长寿。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装饰极其华丽的回音室,所有的声音都被导向同一个主题,虽然音量很大,但旋律却异常单一。我注意到,不同作者的风格差异,几乎被“应制”的要求压制到了最低限度。你必须仔细辨认作者的署名,才能稍微分辨出谁的用词更犀利,谁的对仗更巧妙,但整体的“调性”却高度一致。这让我思考,在这样的文化制度下,文学的生命力是否会被束缚住手脚?这些诗篇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学水平的“平均高线”,展示了文人们处理宏大叙事的能力,但同时也暴露了集体创作在思想解放上的局限性。它是一个时代的侧面,一个关于“如何体面地赞美”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四库全书总集类:御定千叟宴诗》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息,光是“御定”二字,就让人联想到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文人的集体荣耀。然而,当我真正沉浸于这些诗篇之中时,感受到的却远不止是宫廷的威仪。它更像是一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侧影,透过这些为千叟宴而作的应制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在权力中心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表达敬仰、彰显学识,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与规矩。每一首诗的用典之精、对仗之工,无不体现出当时文坛的顶尖水准,那是一种对格律的极致追求,如同最精密的钟表构造,每一个部件都必须严丝合缝。读罢全书,我仿佛置身于那场奢华的盛宴,耳边是丝竹之声,眼前是觥筹交错,而那些诗句,便是定格在历史长卷上的一枚枚精美印章,印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不过,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有时也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略显收敛,少了些许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这是时代背景下难以避免的“美学约束”。
评分翻开这册厚重的诗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烈的“官方史诗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集会”与“颂扬”主题的驾驭能力。我本以为会读到许多关于老者智慧的感慨,或是对光阴流逝的哲思,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篇章都聚焦于对皇帝功德的描绘和对盛世的歌颂。这套诗的价值,与其说是文学价值,不如说更偏向于一部高规格的“活动记录报告”,只不过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呈现。每位参与的文人,似乎都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文字杂技表演,他们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赞美之词堆砌得既不落俗套,又不能僭越雷池,这中间拿捏的火候,着实令人称奇。欣赏这些作品时,我更像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档案,关注的是“谁在什么场合说了什么话,用了哪些典故来支持他的观点”。这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创作,像极了精密的仪式流程,少了些许烟火气,多了几分殿堂内的寒冷与庄严。对于期待阅读个人心声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一丝意犹未尽,但从文化史研究的角度看,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