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近世中國的兒童與童年

慈航:近世中國的兒童與童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熊秉真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 錄
導言 傳統中國的兒童與童年/1
第一編 身體狀況/29
第一章 對兒童的診治/30
一、幼科醫學/32
二、專門知識的普及/35
三、幼科醫學的專業化/37
四、政府的作用/40
五、儒士的參與/43
六、結論/44
第二章 新生兒照護/46
一、文獻和主要趨勢/48
二、新生兒護理程序/50
三、臍風和斷臍法/52
四、新生兒身體清潔活動/57
五、新生兒急救/63
六、專業知識的普及/66
七、曆史影響/68
八、結論/69
第三章 哺乳和哺育/70
一、傳統的哺乳法/72
二、哺育與嬰兒喂養中存在的問題/84
三、醫案中的例證/87
四、普通觀察/90
五、結論/92
第二編 社會生活/93
第四章 養育方式/94
一、傳統幼教模式/97
二、母哺父教/98
三、學習指導/100
四、父親的職責/103
五、共育子女/104
六、“讀書種子”與一般男童/108
七、結論/115
第五章 情感建構/117
一、模範母親/120
二、寡母/123
三、母親的雙重角色/126
四、苦難的母親與她身負重任的兒子/130
五、母親的聲音/130
六、兒子心目中的母親/131
七、懷念母親/135
八、結論/139
第六章 情感世界/140
一、參與照料的成人/141
二、祖輩、姑姨及傭僕/142
三、“母親”集會/143
四、父親的行蹤/146
五、死亡的震撼/148
六、喪親之痛/151
七、成長中的苦樂/153
八、結論/161
第三編 多樣性/163
第七章 女童期/164
一、女童期的界定/165
二、女童的養育/167
三、日常供給/173
四、轉變和逃離/184
五、結論/196
第八章 概念與現實/199
一、規範性觀點/200
二、成人的憧憬/201
三、好孩子/203
四、尋覓近世曆史上的兒童和童年/204
五、互動的世界/205
六、生命的循環/213
七、兒童的視角/216
八、兒童的聲音/219
九、結論/227
結語/229
參考文獻/239
索引/259
譯者的話/265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是熊秉真教授於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的英文著作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國內的首部中譯本,對宋代以降中國傳統社會的兒童(從齣生到七八歲)和童年做瞭大量史料性的研究,以再現近世中國的幼童生活以及成人的育兒生活。主體分為三編八章,輔以46幅精美的中國古代反映兒童養育和生活的插圖,從嬰幼兒的養育、醫療、心理情感、社會生活、兒童與傢庭的關係等多角度展現中國曆史進程中,尤其是宋代以來中國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定義與關照,從中摺射齣近世中國在社會關係、思想觀念、文明發展、文化形態等方麵的發展與轉變,同時展現瞭兒童的成長、發展與傢庭、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兒童成長的普遍規律。本書對兒童教育工作者,兒童史研究者,傳統中國社會、傢庭、性彆研究者等都具有學術研究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是上個星期購買的,因為對熊秉真教授的圖書一直都有關注,買瞭她不少的圖書,有些是直接購買的中國颱灣版本的繁體版,有的有簡體版的也買過。這次是熊秉真教授在斯坦福大學齣版社齣版的一本外文著作,一聽到消息,就入手瞭。這本書和我之前看過的幾本書有很大不同,內容分為三編八章,講述新生兒的照護、哺乳和哺育,還講述瞭傳統的母哺父教的幼教模式,我對其中講述的古時候士階層的母親自課、父親自課的現象很感興趣,其中還講到,從宋代開始,教授幼兒的起點年齡似乎每隔一個或一個半世紀就減少一歲左右。看來從古自今,我們都很重視兒童的教育,文明程度越高可能期望就越高吧。

評分

##近世中國存在著大量兒童的資料,從知識考古學中的價值來看,不僅記錄瞭兒童健康狀況、傢庭紐帶、也關係著社會的曆史發展。

評分

##拿到此書前,曾閱讀過熊秉真教授的《幼濛、幼慧與幼學》一文,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文中對於《傳傢寶》等清代幼教文獻的引用,嚮讀者透露齣豐富而斑駁的曆史情境。閱讀《慈航》過程不難發現本書史料之豐富詳實,熊教授在其《又見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對於醫案的使用:“現在要認識、讀懂這種材料是非常睏難的,因為讀懂它們所需要的訓練已經不屬於人文社會科學瞭,要想讀懂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現代的醫學,因為它的專業性很強,裏麵的字我們都認識,但這些字組閤在一起之後我們就不懂瞭”。這也從側麵反映齣此書翻譯難度之大,對譯者翻譯水準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終國內首部中譯本《慈航》能以此“麵目”與讀者相見,想必“個中滋味,唯有自知”“沒有一個成人不是小孩,大傢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帶著好奇與熱情重返童年。

評分

對宋代以來兒童的社會生活方方麵麵進行瞭刻畫,瞭解兒童生活是審視整個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

評分

##拿到此書前,曾閱讀過熊秉真教授的《幼濛、幼慧與幼學》一文,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文中對於《傳傢寶》等清代幼教文獻的引用,嚮讀者透露齣豐富而斑駁的曆史情境。閱讀《慈航》過程不難發現本書史料之豐富詳實,熊教授在其《又見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對於醫案的使用:“現在要認識、讀懂這種材料是非常睏難的,因為讀懂它們所需要的訓練已經不屬於人文社會科學瞭,要想讀懂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現代的醫學,因為它的專業性很強,裏麵的字我們都認識,但這些字組閤在一起之後我們就不懂瞭”。這也從側麵反映齣此書翻譯難度之大,對譯者翻譯水準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終國內首部中譯本《慈航》能以此“麵目”與讀者相見,想必“個中滋味,唯有自知”“沒有一個成人不是小孩,大傢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帶著好奇與熱情重返童年。

評分

##“慈航”的概念起源於中國佛教,在近世被藉用來代錶嬰孩和幼童特殊的天真和脆弱的存在。在本書中,熊秉真教授使用瞭大量訓濛經典文獻、年譜傳記、繪畫等,使讀者得以深刻地瞭解傳統中國社會文化對兒童和童年的影響。其中,“從宋代開始,教授幼兒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起點年齡似乎每個一個或一個半世紀就減少一歲”的觀點和分析,使我對於曾經接受的教育和當今社會兒童教育的狀況有瞭更清晰的理解。 與此同時,周慧梅教授的翻譯用詞精準,貼近原作語言風格,使本書閱讀起來流暢自然,更能領會其中含義。幸有二位教授的努力,如今得以從成人的視角迴歸人生中最早最脆弱的階段。

評分

對宋代以來兒童的社會生活方方麵麵進行瞭刻畫,瞭解兒童生活是審視整個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

評分

##拿到此書前,曾閱讀過熊秉真教授的《幼濛、幼慧與幼學》一文,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文中對於《傳傢寶》等清代幼教文獻的引用,嚮讀者透露齣豐富而斑駁的曆史情境。閱讀《慈航》過程不難發現本書史料之豐富詳實,熊教授在其《又見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對於醫案的使用:“現在要認識、讀懂這種材料是非常睏難的,因為讀懂它們所需要的訓練已經不屬於人文社會科學瞭,要想讀懂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現代的醫學,因為它的專業性很強,裏麵的字我們都認識,但這些字組閤在一起之後我們就不懂瞭”。這也從側麵反映齣此書翻譯難度之大,對譯者翻譯水準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終國內首部中譯本《慈航》能以此“麵目”與讀者相見,想必“個中滋味,唯有自知”“沒有一個成人不是小孩,大傢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帶著好奇與熱情重返童年。

評分

##兒童的生活和童年的經曆,在《慈航:近世中國的兒童與童年》 這本書裏被投射成一趟關於中國曆史的溫柔航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