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早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哲學和古典學,曾先後擔任倫敦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哲學教授。1970年被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之後又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在1999年因其在哲學上的重大貢獻而被授予爵位。
威廉斯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倫理學、知識論、心靈哲學和政治哲學。他在早期希臘思想和笛卡兒的研究上建樹卓越,但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在倫理學方麵。威廉斯對功利主義和康德倫理學的批判,對道德和道德要求的本質的探究,主導瞭近三十年來西方倫理理論的思維,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道德哲學傢。
徐嚮東,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1986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2月—2012年10月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任倫理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哲學係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2012年11月起擔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
《真理與真誠》可以被理解為伯納德•威廉斯的“絕唱”。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的情況下撰寫的最後一部著作;同時,它體現瞭威廉斯在其一生思想生涯中對人類生活中一些重大問題的最終思考。麵對迷茫混亂的現代世界,麵對真假難辨的社會事實,這本書無疑能夠提供一些教益與啓發。
承續尼采譜係論的傳統,威廉斯將哲學與曆史融會貫通,發掘瞭人類對真理關注的緣起。從現代社會中在珍視真理、呼籲真理的同時又懷疑真理、貶斥真理的矛盾態度齣發,他討論瞭真誠及其價值所在。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有可能恰恰是偶然的,在為此憂慮的同時,他仍然為真理辯護,為這一理性對象、這一文化價值辯護。他定義瞭真理的兩種基本美德:準確和誠實,前者旨在發現真理,後者旨在講述真理。他描述瞭兩種美德得以呈現的多種心理形式與社會形式,並由此發問:今時今日,我們怎樣思考纔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美德?
本書至今已譯為德、法、西、意、土耳其文等多種語言齣版。
##(換譯本讀)
評分2014/03/11 如果說羅蒂是為瞭希望和人類的緣故想要講述一個沒有真理地位的故事,威廉斯則把真理與真誠放在瞭人類-自由敘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他的是這樣的“願望”:真誠不僅是必須的,而且真誠不會擊潰我們。這是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傳遞給同代人、後代人新信息。但是在故事臨近結尾的部分,他引用瞭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關於真理的真理,這部小說隻有兩個字可說:“恐怖!”
評分 評分##近期難得的粗讀(泛讀),因為實在不知道這本書好在哪裏。伯納德沒有說服我接受他的論證,羅蒂對此書的批評在我看來切中要害。西方從來沒有丟棄對真理的探求(即使他們質疑著她的存在), 也有無數的人真誠地敘事(實用價值,而且完全無需訴諸虛擬的自然狀態),但這不是一個倫理學傢大聲疾呼的後果——無可否認,這是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對近代的影響。
評分##誤解尼采
評分##最後兩章還需要再咀嚼。 一 哲學中圍繞著真理概念的爭論可能比關於其他主題的爭論擁有更加悠久的曆史。形而上學真理的地位、真理事業的必要性乃至哲學自身的作用與意義,這些論題均帶有所謂總體性敘事的典型特徵,也就是說,它們實際上包含著關涉於哲學各個領域的多個具體論題。這意味著,任何一部試...
評分##威廉斯以真理與真誠為問題意識,將風格和內容花樣繁多的論證和論點串聯在一起,體現齣其齣類拔萃的睿智和清醒。
評分##老實承認隻能但觀大意,也不知道如果看英文是不是能懂得更多。和羅蒂一樣,威廉斯不認為存在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真理”,但他仍然認定,“真誠”和“準確”作為論證的品質,不僅有實用價值,也有內在價值。羅蒂顯然認為這是多餘的,他所需要的,僅僅是“團結”這個政治的、而非哲學的基礎。威廉斯據守的基石則是所謂“批判理論檢驗”,然而這一程序難道不是已經隱含瞭對“真誠”的要求,從而會導緻無窮倒退嗎?與羅蒂所麵對的挑戰一樣,一切又迴到政治問題:“瞭解信念的來源”本身可以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受預設立場影響的語境化敘述,正如所謂“團結”,已被曆史證明可以意味著許多截然對立的東西。雖然如此,當一位英美倫理學傢同情地引用尼采,又引用康拉德,聲稱真理是“可怕”的時候,這種悲劇般的努力本身,就是可愛且可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