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和力>》、《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名著,尚留下大量书信。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可谓一次苦旅。他对阿丝雅•拉西斯的情是苦涩的,爱到深处,男儿柔肠,丈夫落泪;处境是艰难的,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囊中羞涩。然而,一个热爱着怒放于冰天雪地里的圣诞玫瑰的人,内心必定生动而丰盈,情致满满。随着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遥远的莫斯科走街 串巷,在剧场与影院逗留,在教堂与博物馆驻足,在闹市与乡野徜徉,在店铺与货摊流连。尽管本雅明此次行程短暂,交往有限,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民众生活等诸方面的观察可谓深刻而敏锐,这段遥远的莫斯科记忆,因为这份苦情、细腻与忧郁,格外值得珍视。
本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郑霞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倘若那个我们所爱的人,就算其身在别处、无法企及,与你同时感到孤独的话,那么对我们而言就不存在孤独。由此看来,孤独的感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反射现象:只有当我们所熟悉的人,尤其是我们所爱的人在没有我们陪伴的情况下悠然自得时,这一现象才会反射到我们自身。
评分 评分##很有现场感,就像冬天的哈尔滨
评分##一个核心 本书(至少是“莫斯科日记”的部分)的核心来自于本雅明自己在一段书信中的声称(p176): 我的话不会有任何理论。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能让“作品”自己说话。因为我已经成功掌握了这种非常新的没有倾向的语言; …… 我想给目前的莫斯科做一个描述;在这个描述里,“所...
评分##冬天的哈尔滨那个,感受不到,主要是哈尔滨见不到狗拉雪橇,也没有纸房子,虽然确实有俄国大列巴和格瓦斯。
评分##我看到了本雅明作为作家对一个陌生社会描写有着精准,立体的表现力,日记能让我看到“活生生的人”和内心地私密的袒露
评分 评分##和詹讨论后认为,唯一有意思的那天是他在旅馆“一边吃杏仁糖一边读普鲁斯特”。读的时候全程懵逼,槽点无数:1、他搞婚外情想要通过“生个孩子”建立和阿丝雅的联系;2、阿丝雅向他哭泣闹情绪,他让她还钱;3、他和她并不能互相理解,同样,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追求她。可以说本老师除了写这种犹疑不定的“土星气质”爱情之外,其它部分都很好,反复提到单行道和卢卡奇hhhh本老师的情绪是碎片而游散的。
评分##“孤独的感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反射现象” 如果思念的对方是与你不相同的人,那么孤独感会被反射回来;加入思念的人,是与你一样的孤独者,那么孤独感则会被“吸纳”,不会被反射回去,人也就不会因思念对方而产生孤独感。孤独像是一束透明的光束,穿过两个人的心,成为涌动其中的力量,这是无言的抚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