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籍貫江西南昌。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1年獲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西北大學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等。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館長。學術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黎潤紅,籍貫江西黎川。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11年在北京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醫學史研究。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奬評選委員會給中國科學界一個巨大然而值得迴味的驚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雖曆經40餘年風雨,仍難掩其光輝,且越發呈現齣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本書作者饒毅、張大慶兩位教授,以其科學史的慧眼以及關懷,早在數年前,就帶領研究生黎潤紅,關注青蒿素研究項目,以事實厘清中國科學研究的這個經典案例。書中首次呈現瞭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瞭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獨特而漫長的科研曆程,是全麵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團隊的重要文本。
##覺得沒有評分這麼低。算是一個論文和文章閤集,如果增加一些張昌紹的研究工作就好瞭,畢竟是饒毅導師的父親,一個理應獲得更多尊重和贊譽的第一代科學傢。
評分 評分##國人媚外,這樣一本反映我大中華自然科學屆首個獲得諾貝爾奬的內容的書竟然讀的認這樣少。本該科普,是不是都去在刻意裝文藝,就是在狂歡裝潮流?!
評分 評分 評分##大概能夠算作青蒿素研究的第一手參考資料瞭。 如果不是《辛酸與榮耀》,我注意不到饒毅教授的副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顧名思義,「科學史」著重記錄、詮釋、研究人類過去的科學活動,其研究範疇、方法、工具,都與饒教授廣為人知的專業——生物、醫學——截然不同。於是好奇,他這次為什麼跨界,同另...
評分 評分##在諾貝爾奬設立120年來的曆史上,第一次把諾貝爾奬頒布給中國女科學傢,第一次把自然科學奬頒發給中國本土科學傢,第一次讓本土中國人獲得瞭生理學或醫學奬。
評分##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奬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嚮世界的一個榮譽。——呦呦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