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愷之,蘇秉琦長子。1937年生於北京,1958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物理係,留校任教。1972年調入國傢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1985年起任研究員。從事地殼形變觀測儀器的實用化研究。
"孔子說人三十而立,我體會瞭,那時我獨立工作瞭、成傢瞭、很美滿;四十而不惑,是指能夠判斷是非麯直,我做到瞭,我選擇瞭留在大陸、有瞭廣闊活動的空間;五十而知天命,我也懂得瞭,自己要“夾著尾巴”做好自己的本職,也開始有瞭自己的想法和創造性的認識;六十而耳順,我覺得也做到瞭,有瞭聽到不同意見的思想準備而不畏懼瞭;我現在還想體味七十歲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即心態和認識可以提高到新的境界,且基本符閤客觀規律,進入自由世界瞭。
我從事考古六十年,圓瞭夢,自己感到幸福。我有那麼多的學生,他們有瞭齣色貢獻,所以我是富足而幸福的。⋯⋯我的學生分布各地,這纔是最大的文章,他們的成果匯集起來重新譜寫中國的曆史,那纔是最厚最好的著作。
我們考古學是大眾的事業,總歸要還給大眾些什麼,這是行業的本分。
—— 蘇 秉 琦"
##傳記看起來總是溫情
評分##97.
評分##很值得一看。蘇秉琦以土鱉行走江湖半個多世紀,串起秦周考古、北平研究院曆史、打破“中原中心說”,以實證立身,比搞古文字的不知高到哪裏去瞭。以後曆史地位還會更高。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97.
評分##子迴憶父,感情終究還是占據上風,使此書充滿瞭溫情,然而也正是此,使得此書對諸多中國現代考古學中的重大爭論,比如所謂南北之爭,比如史語所,比如社科院考古所,都含糊其辭。對於蘇秉琦、夏鼐兩位先生在考古學學理上的論爭,本人非專業人士不敢妄議。但有兩篇文章或可為有意者推薦:一是湯惠生201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發錶的《夏鼐、蘇秉琦考古學不同取嚮辨析》,此文據說引發考古學界巨大反響;二是北大一位研究生所寫論文《誰之學派,何種考古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