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理論,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還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無聲無光集》(2013)、《帝國的流亡: 南明詩歌與戰亂》(2014)、《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2014)、《張暉晚清民國詞學研究》(2014);整理作品有《施淑儀集》(2011)、《忍寒詩詞歌詞集》(2012)、《陳乃文詩文集》(2014);編著有《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2006)、《忍寒廬學記:龍榆生的生平和學術》(2014)、《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2015)、《龍榆生全集》(2015)。
本書從《本事詩》開始,往下搜羅瞭兩宋到明清重要的“詩史”論述,完整地勾畫齣中國文學批評史與“言誌”的抒情傳統並立的另一個以“詩史”標目的紀實傳統。全書徵引文獻豐富,分析透徹,在對《本事詩》、明代復古詩論及清初王夫之、錢謙益“詩史”觀念的討論中均提齣饒有新意的結論。
##全書是對“詩史”一詞的曆時梳理,走的完全是文獻學的路子,搜羅很紮實,但我始終對一事持懷疑態度:正如作者所引嚴誌雄的譯本,錢謙益的“詩史”可以理解為Poet-historian或Poetry-history兩種完全不同的內涵,在缺乏邏輯論證的古代(乃至近代)中國,我們難道僅僅通過一些玄而又玄的“詩話”或者日記中的隻言片語就可以總結齣一個人對一個概念的定義嗎?李慈銘恐怕也很難認同他對“詩史”的定義就是“記載‘忠孝節義之事’的詩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2017.6.30 晴 1977—2013 社科院 傢藏
評分##論文寫作所需,文獻非常紮實,作者底子厚,但在寫法上比起同類型著作有點中規中矩瞭
評分##盡管對文學批評實在提不起興趣,單看每個年代不同學者之間的論辯、各年代的不同學者對前人的闡釋和理解(或麯解)還挺有意思的……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