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因车祸骤逝。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除吉卜林外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于自身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的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因此而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手记前两卷在作者去世后不久即出版。但当年还有未曝光的笔记,这正是第三卷的内容。加缪在最后这几本笔记中,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笔记刚开始只是加缪的写作工具,到后来却更像是他的日记。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反抗者》所掀起的激烈论战的反应。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比如一个写朱莉·德·莱斯皮纳斯的剧本,一个将浮士德和唐璜两主题合二为一的剧本。当然,更有他已着手进行的小说《第一个人》。
##第三卷可 看到《夏》《堕落》和《流亡与独立王国》的源起。还有几个未及完成的写作计划,因为这几本书没有读过,所以这本手记读起来相对前两本要困难些。有些话真是读起来很费劲儿,似乎是没有关联的词连在了一起,如“夜宛如一股黑潮从地表尽头席卷而来,然西天仍兀自地红艳、瑰丽、翠绿。”看似无意义,但仍非常有画面感。很喜欢那句:海上。月下的海,无声的壮阔。是的,是这里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平静地死去,在这里我才能说:“我是个弱者,但我已尽了全力。”
评分##45岁生日那天,加缪希望从此超脱,到50岁能成为主宰。主宰什么呢?我想大概就像他最喜爱的海那样宽广吧,能包容接纳世上的一切,从而痊愈。因为虚无是被自己的重量压垮,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世前一个月的手记也展示了他海一样慷慨的感觉。他很喜欢尼采,也喜欢陀、托二翁,相似的生命都让人感动
评分1. 我感觉木心是像加缪的,有一搭没一搭讲的时候,金句频出,语言简洁,点到为止,简直不像是写给自己看的,像逗鱼。其他的倒没有那么妙趣横生起来,我可不敢说加缪的小说不好看,《局外人》我印象中也好看极了,《鼠疫》确实没看完,搁置了。 2. 于是,很难忍住不去《文学回忆...
评分##突然想起,随意翻开,很多很多,是我当下的痛苦,当下的恐惧,读来以后,内心的泪流个不停 尼采。“若有充沛的再生和修复力量,连不幸都可以像太阳 恢复精力一中心点。 有系统地去打破从最小到最大的习惯性动作。香烟,饮食,性,对防御(或攻击。都是一样的)的情绪反应和创作...
评分 评分##其实我一直对加繆和西蒙还有萨特的关系还是觉得很迷惑的,似乎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着些什么。 看这本手记觉得他还是蛮纠结的人,并没有表面上宣扬着的对所有东西的无所谓,人们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所以要去验证其正确性吗?深深的纠结于对单一爱情的认可,好...
评分这本里加缪引用了一句帕韦泽的话,“那些花心的人都多愁善感,因为对他们而言,存在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是感情而不是义务。”
评分##伟大的心灵也有平凡的烦恼。这是我所不预期的。 我一直想象着,这些高高在上的文化丰碑,一定飨食着高雅的精神食粮而不闻人间烟火。他们时而如惊雷、时而如闪电地,为这个肮脏乏味低俗的世界增添声光。把我们这些沉睡的人,叫醒。 但不是。一来,我们从来不是被他们叫醒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