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1877—1962),齣生於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1899年,自費齣版瞭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未獲得公眾承認;1904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轟動德國。 後來,他辭去工作,專事寫作,先後完成《在輪下》(1906年)《蓋特露德》(1910年)《羅斯哈爾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並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黑塞的創作發生瞭明顯的變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麵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德米安》(1919)、《悉達多》(1922)、《荒原狼》(1927)、《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1930)和《玻璃球遊戲》(1943)等。其中《荒原狼》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由赫爾曼·黑塞所著的《東方之行》講述瞭赫爾曼·黑塞的心中有一座東方文化的聖殿。其中既陳列著他對於以中國、印度為主要代錶的東方文學、繪畫、宗教的獨到的見解,也鎸刻著他用諷刺故事、童話、寓言所描繪的東方圖景。但無論他是在試圖厘清佛教、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還是以極具民間傳說色彩的方式講述一位具有“印度式生命軌跡”的國王的故事,都無一例外錶達瞭貫穿其一生創作的主題:個體在積極尋求本真自我的過程中力圖實現分裂自我的和諧統一。
##相比於前半部分對印度和中國零散的見解,後麵的故事更加麯摺動人。黑塞讓我第一次認識到印度民間信仰體係的龐大復雜,先前隻是聽說過婆羅門、濕婆、印度教等等詞匯,我覺得有必要讀一本印度宗教的書籍來加深印象。對於印度的瞭解僅限於幾部電影和好友楊沁的幾首詩歌,應該增加功課。
評分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本遊記,而是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德國作傢黑塞,用自己的角度和語言,對於以印度、中國為代錶的東方文學、藝術、宗教進行再闡釋的隨筆和故事集。原本神秘莫測的印度曆史與文化,經過黑塞流暢而明瞭的文字過濾之後,變得清晰而生動起來。而黑塞在書中基於平等立場與東方文化展開的種種互動與對話,也足以讓人動容。
評分##對黑塞瞭解的越多,喜歡就越減少。這一本裏寫瞭很多印度的風俗、宗教、傳說,我實在也是不感興趣。不過印度文化對黑塞的影響倒是讓我理解瞭他的其他一些作品,那種少年禪意的來源。
評分##描述東方,首先就是中國。
評分##黑塞日記摘選。1921年2月15日。 有一天,心兒,你將安寜 你將最終屈從於最後的死神 你將走嚮寂靜, 滑入無夢的安眠。 他常常從金色的幽暗之處嚮你招手, 你常常渴望他走近。 遙遠的港灣,當你的小舟, 被一個又一個風暴追逐,飄零在海上。 而你的血液搖晃著你 在紅色的波濤中通...
評分##把佛經故事寫成小說 你就成功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