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萨克斯尔出生于维也纳,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在维也纳当地曾师从于马克思•德沃夏克,后在柏林接受过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指导。他在1913年加入了阿比•沃尔伯格组建的图书馆,在沃尔伯格因精神问题病倒之后,萨克斯尔接手了图书馆,并逐步将其改造为之后的沃尔伯格研究所。主要作品有《12世纪英格兰雕塑》、《萨克斯尔讲演集》等。
萨克斯尔的文章和讲演虽然以形象为主,但他深深牵挂的始终是人的精神。翻开本书,读者定会为书中插图范围之广,类别之繁而感慨。沿着作者引人入胜的文笔,上溯古代苏美尔文明遗产,下至塞尚等诸多现代艺术先驱,本书囊括的内容远远超出艺术史的范畴,遍览宗教研究、中世纪科学、文艺复兴学术等诸多领域,令人大饱眼福。
本书所收录的八篇萨克斯尔讲演选自伦敦沃尔伯格研究所于1957年出版的《萨克斯尔讲演集》。八篇讲演中最早的一篇做于1925年的汉堡美术馆,最近的一篇做于1948年伦敦贝德福德学院,仅仅数月之后萨克斯尔就与世长辞。
文集第一章《形象的意义》亦可视为萨克斯尔为自己一生追求形象的意义所写的导言,其余各篇都与文艺复兴的某个方面相关,或在意大利,或在德国。其中三篇形成一个系列,都是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分别是《彼得拉克在威尼斯》、《雅各布•贝里尼、曼特尼亚与古董收藏》、《提香和皮埃德罗•阿瑞提诺》,这三篇讲演都是1935年5月在伦敦的沃尔伯格研究所所做。这八篇讲演选自《萨克斯尔讲演集》(共收入28篇讲演),该书于1957年由伦敦沃尔伯格研究所出版。
##贡布里希的导言:“贯穿于各篇演讲始终的是萨克斯尔的信念:视觉形象可以,也应当用作历史文献研究。萨克斯尔提出的问题最终都归结到人的信仰、追求和梦想……对他而言,研究意味着超越时代阻隔,与古人建立起心灵的沟通。”萨克斯尔自己提到应避免“打着客观历史方法的幌子,却把自己的价值投射到历史之上”,意在“借助于历史分析推测出过往时代情感生活的特定轮廓,但不对其相对强度和价值做出判断”。纵观其演讲,他始终关注艺术风格与时代思潮的关联,这两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又都落到了实处:风格以构图、色彩、装饰细节、媒材为基础,思潮以人物的求学经历与交游考证为依托,读罢很有收获。只是中译本有一个地方很别扭:全书的Image均被译作“形象”,有“吞噬细微差别”之嫌,比如开篇提到诸多诗歌中的“形象”,作“意象”更好。
评分##作者不厌其烦的挖掘线索,为跨越千年的图式建立联系,非常有趣,时间跨度从远古到文艺复兴,读完对威尼斯画派和文艺复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篇都是一次讲座,所以语言很轻松愉快。翻译得很不错,这个译者好像不是专门翻译艺术史的,但翻的比有些专门翻艺术史的人好多了。
评分萨克斯尔是瓦尔堡图书馆的首任主管。记得网上遍搜不到他的照片,最后在瓦尔堡研究院的网站上找到小小一张。他为人低调,愿当隐者,于此可见一斑。老同事贡布里希的序言写得朴素又有人情味。这一本收八篇文章,多是讲稿,据贡氏回忆,萨克斯尔对讲座谨小慎微,绝不容许有任何临场发挥,因此这本书读来也是老派、踏实。有趣的是,萨克斯尔做过沃尔夫林的学生,这一点,字里行间是相当清楚的。书中把瓦尔堡译为沃尔伯格;图有些小了,清晰度也不足,略有遗憾。
评分 评分 评分##一、六两章很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