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青年研究员、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城市史,著有《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2009)、《花落春仍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困境与新路》(2017),另有论文数十篇见于各期刊。
罗志田、许纪霖、杨国强推荐
重塑清末民初读书人的群体形象
再探“排满”、辛亥革命、教科书、五四、清末新政等历史的“另一面相”
·
【内容简介】
·
清末民初的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转型时代,关注民族、国家和自身命运的读书人为因应西潮掀起了种种思想革命和文化运动。作者通过对学生生活、教科书、“排满”革命等问题的细腻考察,重塑清末民初读书人的群体形象,尝试挖掘这些读书人当时生活、行动与心境的几个侧面,解说清末民初中国的变之深与变之痛。
·
【学者推荐】
·
近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读书人受冲击最大,感受亦最深,本书便展现其所感、所思与所为。瞿骏老师文笔出众,聪 颖过人,这是一本字里行间灵光闪耀,读后使人掩卷思考的书。——【罗志田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
·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又是思想活跃的时代。作者跳出传统思想史的精英文本,从教科书、青年学生、地方读书人这些新的视角,描述微观领域新旧交替又互相交错的复杂图景,工笔细腻,见微知著,是非常耐读的厚重之作。——【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此书以近代中国的知识群体为对象,沿思想和文化而步入清末民初的历史之中。由于作者关注的都是重要问题,因此本书的叙述能够形成一种依托于整体的历史框架;由于作者志在理解和说明历史,因此本书的着力处常在问题背后的意义,并由此深入历史本相中的矛盾、曲折、复杂、抵牾,以指抉历史过程的不可一言以蔽之。这两面都是论史之难,其有足多者也在于此。而与这两面相伴而见的,则是其论述中引为实证的多种史料,罗列广袤,皆出自作者读书之勤和用心之细。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青年学人对史学的敬意和在史学中的沉潜程度,而其间之努力,便凝结为本书的价值。——【杨国强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
##瞿老师的史料运用和解读、处理的能力十分游刃有余 不仅注重思想的传播史 同时也关注到了思想的接受史 可以说是以新视角研究近代社会史与思想文化史的一个范例了。但是的确存在着“作者想回答的问题很明确,但问题本身却不知所云”的迷惑。八个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紧密,如果硬要统合的话,好像都是意在回答晚清民国时期思想界的“分裂”困境。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又显得话题过于庞大,感觉就当作是一个论文汇编可能会更好……还有就是作者也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基本上都是在为罗志田和王汎森老师做注脚 不过想说的就是评书总比写书易 特么我现在连这么好的注脚也做不出来啊?
评分材料运用娴熟,揭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但缺少解释框架,在写法上近于罗志田而非邹谠那种结合政治学的通盘论述。概言之,你能看到作者的“答案”,但不清楚他的“问题”是什么。这随之造成历史认知的差异:“天下为学说裂”这个书名本身即有可议之处。
评分##有一个评论说的不错,叫看到了历史的侧面。从我的观点来说,大部分算是在罗大师权势转移框架下进行更细深的研究,对于历史研究的“再研究”,拨开迷思,成见,运用各种材料,尽量从接受者一方去探讨很多习以为常的命题结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讲五四之于学生以及教科书背后内涵的两章,材料运用非常娴熟,尤其能感受到背后有游刃有余的史料掌握度,信手拈来,非常羡慕。
评分 评分##稍稍欠一下火候,有点散漫
评分##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2018年 第3期 《探索与争鸣》拟就瞿骏新著《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提出的相关话题组织讨论并集为专辑。编辑部邀请我动笔,此事我固乐为之,尤其刊物说要借瞿老师的书“聚焦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这方面我确有一些想法,早...
评分 评分##我水平不足,读不出好在哪里。大概选取恒河沙数般的思想史资料,用呈现出的结论为那几句嚼烂了的话做注脚,读完了都觉得有道理,但也没更多感觉了。
评分##史料方面尤其擅长调用近代人物日记,史论方面对“夷夏之论”、“辛亥”、“五四”等跳脱过往,看法不会囿于近代史研究的各种成见。提出“再历史化”是值得期待的方向,但似乎很困难,有时候文献越多对宏观历史的把握越是“剪不断理还乱”。本书结构上比较分散,像个论文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