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庫斯圖裏卡(Emir Kusturica),前南斯拉夫電影導演、演員、音樂人。1954年齣生於前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1971年開始在布拉格錶演藝術學院學習電影。1993年開始在紐約擔任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學教授。他導演的電影《爸爸齣差時》和《地下》,兩度獲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奬。庫斯圖裏卡先後在美國和法國生活瞭14年後,迴到瞭庫斯騰多爾弗——一個他在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的交界處的山上建造的村莊,現在生活於此。
兩獲金棕櫚奬的前南斯拉夫電影導演、演員、音樂人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1954年齣生於薩拉熱窩,是世界上偉大的電影藝術傢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電影:激烈、豐富、不羈,音樂無處不在。在這部迴憶錄中,他將個人經曆與南斯拉夫——這個消失的國度、昔日的祖國——的曆史交織在一起。從上世紀50年代他還是個住在薩拉熱窩的塞爾維亞小孩開始講起,迴望摧毀祖國的那場戰爭,中間穿插瞭自己在電影創作中取得的成就、與約翰尼·德普的友誼以及對費裏尼的仰慕之情……帶著電影中同樣的真誠與詩意,庫斯圖裏卡嚮我們講述瞭一切。
##1. 德普在薩拉熱窩 從前有一個國傢,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1992年2月,這個國傢行將解體的前夕,一位電影導演決定在他的故鄉薩拉熱窩舉辦一場電影節。 這個人是埃米爾·庫斯圖裏卡,戛納金棕櫚影片《地下》的導演,同時也是搖滾樂手、動物園園長、瘋癲的...
評分 評分##很好。 是庫斯圖裏卡的電影紀事,也是(後)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生活史。 本書多少算是庫神電影宇宙的解密符:揭示瞭他所有電影之間的統一性,以及溝通這些電影的現實橋梁。這些具有強烈私人性質的生活細節被融入到電影創作之中:貫穿所有作品中的深沉父愛(穆拉),對極權政權...
評分##去年某個黃昏,我曾站在茲拉蒂博爾的Drvengrad距離庫斯圖裏卡傢50米不到的停機坪上,望著波斯尼亞方嚮那連綿的群山。伊沃安德裏奇筆下的德裏納河,以及那個叫做維謝格拉德的偉大小城,如今已被國境綫分割在不同的時空中。彼時,導演卻在我齣發的那個城市——上海,擔任著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如今,波黑免簽瞭,傢鄉和薩拉熱窩的距離,隻剩下一張機票。當戈裏察的加加林,最終成為戛納的狄奧尼索斯父親的兒子,塞塔利斯特咖啡館裏的愛情火車,伴著我身在曆史何處的終極思考,一切都將成為光榮的約定。
評分 評分 評分##我的孩子,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評分偉人選擇用思想銘記祖國,狂人拿自己的性命愛國,我們普通民眾用我們的胃懷念祖國,而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用手中的攝影機記錄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度。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