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若从书中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中国开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的话,很可能是这样的原因——若不扩招,我们国家将面临大量青年过早进入社会,却提供不了足够工作岗位的经济危机,而“文凭凯恩斯主义”下的扩招可以抵抗这种危机!所谓“扩招”,并不是出于“社会发展了,相应工作所需技...
评分##在这样一个文凭通胀的时代,考一个研究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是名校毕业的文凭能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更加具有性价比的工作机会。朋友前几天问我他想考研究生,征求我的意见。作为回答,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所有观点来自于《文凭...
评分##强调文凭通胀的历史根源,认为文凭本身为社会“闲职”人员和社会阶层再生产提供了一个趁手的工具。论述还算不错,结论的解决方案实在太粗犷——自己都一直强调权力无时不刻在塑造教育和职业团体,怎么到这儿就天真了呢?将教育和职业放在一起讨论当然没问题,可是作者好像很容易就导向了纯粹的工具论——因为教育和职业身份有关,所以教育只能(或者说,其重要之处仅仅在于)催生某种职业的获得,人文教育自身的膨胀被完全用精英俘获+利益群体的套路解释了,这实在太社会学了……能想到很多词儿反驳“政治劳动”相对于“生产劳动”的无用论,但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也是好的。总之,讨论的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从材料到方法到写作再到结论都乏善可陈,而且很多讨论太美国了,对我们的启发没那么大。
评分##文化通货时代的文凭社会对每个个体的义务性规训,既新奇又习以为常。作为一种体制的教育本来不是帮助你,只是清理你。
评分 评分##在这样一个文凭通胀的时代,考一个研究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是名校毕业的文凭能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更加具有性价比的工作机会。朋友前几天问我他想考研究生,征求我的意见。作为回答,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所有观点来自于《文凭...
评分##【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4年本科,等到工作却觉得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民工家庭不愿让孩子读大学?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既然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的工作并无太大影响,那大学教育还有用么?——乃至,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么? 这些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