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著名作傢,1955年齣生於四川成都。1981年開始發錶詩作。1984年其組詩《女人》以獨特奇詭的語言與驚世駭俗的女性立場震撼文壇。已齣版詩集《隨黃公望遊富春山》《行間距》《十四首素歌》等十餘種,隨筆、文論《以白夜為坐標》《紙上建築》《紐約,紐約以西》等八種。作品曾被翻譯為英、德、日、荷蘭等文字。1998年於成都開設“白夜”酒吧,為成都著名的文化地標。
本書既是一部個人迴憶錄,也是對當代流行文化的生動再現。著名作傢翟永明在這本新著中敘述瞭自己青春時代的流行文化,內容涉及服裝、電影、閱讀、愛情等等。時代變幻與日常生活糾纏於一體,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細細檢視,每一篇都凝聚著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書中配有作者精選的數十幅青春時代的照片,以及多幅彩色老電影海報、舊書書影;文字筆調輕鬆活潑, 筆隨意走,縱橫塗抹,讓人讀來興緻盎然。
##迴憶錄總是有意思的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看得心裏很復雜。如果翟永明知道,一位“八五後”看瞭她“不怎麼值得一提”的七零年代會心生羨慕,是一種什麼感受?是,我羨慕的是她早年的閱讀意識。彆說七零年代瞭,整個九零年代,即兩韆年以前,也就是我的小學,甚至到瞭初、高中,都沒看過多少書本之外的“磚頭”,也很少去影院——經曆WG、沒有機會走進大學校園的父母,把所有和主課之外的愛好視為無物,反復提醒著上學的“終點”是大學。相信這是一代父母的教育失格。其實,探索哪有什麼終點?而我的“身體”已經長大,卻依然像書中的她那樣求知若渴。 作者寫的大多是70年代的經曆,攝影、讀書、電影,對其中提到的對文字的飢渴,我也深有同感。少年時期喜愛讀書,但是鄉村地區書籍匱乏,學校圖書室也僅有十幾排書架,共計幾百本圖書,好像記得也是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創立的,然後陸陸續續補充瞭部分贈書,每周開放一次,每人隻...
評分##推薦
評分 評分##《收獲》上的專欄“遠水無痕”發瞭六篇懷舊文章,2016年又寫瞭一些有瞭本書;想寫日記無法堅持,早期的迴憶沒有日記支撐,這些文字關於作者的少年到青年,有趣、苦澀、悲苦都有;1972年進瞭26中,軍宣隊管學校,齊肩小辮是標準,變化在劉海和頭繩;留瞭齊耳短發,來自鄰居程莉;高一來自成都軍區的幾個插班生都是一身綠軍裝,地方學生流行格子裝點點裝等,後來是的確良,院子裏津津姑娘敢於裙子外紮顯腰身,校宣隊女孩是時尚風嚮標,北京布鞋也潮流過;初中時候有王叔叔有海鷗相機會暗房衝印,他的模特就是女兒和街上女孩,周末帶四五個女孩去公園擺拍,紗巾當濾鏡用;高中畢業下鄉兩年沒有照片,後來進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同學小費有長城相機,學農擺拍,學軍也擺拍,因為嬰兒肥和濃眉大眼總是被選,四川日報的李記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