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達瑞奧·岡博尼,瑞士學者,現為日內瓦大學藝術史係教授(2004年至今),受教於法國著名哲學傢和社會學傢皮埃爾·布爾迪厄,緻力於19世紀與20世紀藝術研究,尤擅長現代與當代藝術、偶像破壞、視覺歧義與視覺含混、法國印象派畫傢奧迪隆·雷東與保羅·高更、藝術與空間等問題的研究。
本書是藝術史學科中關於藝術破壞研究的一本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學術著作。作為藝術史研究領域中的一部專著,作者將研究視點放在藝術破壞這一藝術史研究中鮮有人問津的重要主題之上,在對藝術破壞的相關概念、研究方法、觀念看法以及行為分類等問題作瞭曆史與理論的係統梳理的基礎上,從原因、動機、行為語境及其在現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等方麵,對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各種攻擊、破壞藝術作品的行為以及破壞者等案例作瞭全麵、深入地分析與研究。該書不僅對我們瞭解藝術品自創作完成之後的遭際與歸宿、觀眾對藝術品的接受反應特彆有價值,而且對於理解現代藝術中有關藝術與非藝術這一基本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
書本身還是導論性質,當然作者自陳力求援引並詮釋大量的典型案例,畢竟很多人尚無法理解“藝術破壞”的閤法性,那麼必然需要通過案例考察來抽離齣一般性理論。由於本書考察的時間段是19世紀至今,因此幾乎不涉及大規模的宗教性藝術破壞,除瞭人們熟知的政治性破壞,本書還討論瞭不當修復、反博物館運動、突破特定領域的藝術自律底綫、對現代藝術定義和展示空間的分歧等等造成藝術破壞後果的因素,對於認識藝術創作的範疇與邊界,反思博物館戀物主義話語霸權,都極具啓發意義。不過,本書在對藝術破壞原因的分類上稍嫌繁復,個彆章節論述比較浮泛,說服力亦偶有欠缺,畢竟藝術破壞是一個尚不成熟的課題,其本身仍存在很大爭議,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最後,由於材料限製,作者寫作本書時提及中國的部分僅有2頁,中譯本也做瞭刪節,刪節部分約200字
評分 評分##還行吧,作者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汪達爾主義的認識還是有點淺顯,導緻對於當代藝術破壞的理解分析不夠,也算可以瞭
評分##從一神論和現代主義那個有趣的在綫講座來的。結果有點失望這本書。
評分 評分 評分##的確是本有其視角新意的書,但....全是例子,我可能已經習慣瞭閱讀論述>>>舉例的藝術史書籍瞭,看到這種全盤講瞭幾百個例子但幾乎沒有論述的就會有點....?
評分##還行吧,作者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汪達爾主義的認識還是有點淺顯,導緻對於當代藝術破壞的理解分析不夠,也算可以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