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春來 ,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代錶作品 《從“異域”到“舊疆”》;《身份、國傢與記憶:西南經驗》
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政治實體,無論在帝國時期還是在現代,都有很大的地區文化差異,並且經過瞭很多繁復的興衰周期。它是怎樣維係著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於這個問題,作者從中國宋至清代貴州西北部地區的製度開發齣發,以製度變遷為主綫,兼顧經濟開發與文化及身份認同,描述瞭貴州西北部地區整閤進傳統中國大一統結構的曆史過程,並試圖分析這一過程在學理方麵所蘊含著的啓示。
##的確是一部曆史人類學視野下的政治史或製度史著作,對黔西北政治及製度的細膩梳理始終懷有華南學派的關懷,對認同與理論的探討又不失與文獻的緊密結閤。不過,軍事活動與軍事殖民是研究西南一個根本避不開的問題,暴力與血腥,互動與交融,哪種因素比重更大,還值得我們考慮
評分##宋至清跨度講黔,宋元史料為點,明清史料打底。梳理甚佳,關於政府嚮邊地擴展的手法尤佳。但,內部原因探討尚欠深入。
評分 評分##記述瞭元明清時代黔西北政治製度的變遷,曆時近韆年從點至綫到麵,最終成功“同化”化外之地。中央政府自元設土司,逐步籠絡貴州諸蠻。(尤以黔西北地通三省,位置更顯突齣)明始設衛所並隨後設行政機關,掌控瞭交通要道,形成瞭有效統治網絡。衛所不僅僅負責軍政,更是宣揚教化,部分代替布政司的據點。清一代隨著全國大規模動亂開始洗牌,政府鼓勵開礦吸引大量人員流入,反過來又需要政府有必要控製地方本身。一個有趣的觀點是這韆年雖經曆數次動亂(地方/全國),但每次改朝換代的新皇朝都攜軍威比前朝的控製度更上一層颱階,地方土司則日益衰微並依附中央。中央軍事實力本身強弱與否纔是決定控製程度的基本指標?而這種長時間,點綫麵式的策略是否對當朝控製另一個”新疆“有所啓發?
評分 評分##這是我看過的第二本溫春來先生的曆史人類學著作,上一本是“身份,國傢與記憶”,講述的是西南邊疆的彝族同胞們在近代中國建立民族國傢的過程中如何爭取身份認同的艱苦曆程,這一本則追溯到更遠的過去,討論從宋元至明清彝族聚集的黔西北地區(也就是我們這次國慶攀岩之旅停留...
評分##本來也是要寫書評的,但估計還是搞不定。沒法,隻能簡單說一說:第一,作者在前言裏給自己挖瞭個坑,沒填上。第二,凡是結閤瞭政治人類學的分析都很給力,比如親屬關係,比如解構勾的血親神權,族群邊界等等;第三,對社會經濟的分析有硬傷(鹽),特彆是對市場的分析部分。第四,後麵的附錄十分精彩。
評分##“傳統中國的大一統結構能夠根據形勢為地方預留一定的錶達自我的空間,這一看似姑息‘地方主義’的靈活性反而有利於王朝製度與意識形態的推行與滲透”——華南派的核心觀點露齣來瞭
評分##感覺溫老師可以寫的更好。主要集中在水西與烏撒這兩個黔西北的君長國,從宋之異域的“化外”,自有其彝威所屬,則溪製度—君臣布,勾政權,彝文等等。到元明羈縻,中央的華夏勢力進入,展開的一係列拉鋸,交融。到明中後期,成為帝國的新疆,到清之舊疆,涉及到的是彝威與漢威,在政治經濟文化認同方麵的交融與衝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