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風,“50後”,北京人,現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1982年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政治係;1991—199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係留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2—1991年,曾先後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國傢經濟委員會和國傢計劃委員會工作。1999年到清華大學執教,2003年調到北京大學並工作至今。
路風教授長期關注中國的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及其政策問題,始終堅持為自主創新張目,為本土工業執言。他對汽車、大飛機、通信標準、核電、高鐵、液晶麵闆、數控機床等産業的一係列研究産生瞭相當大的社會影響。
2006年首次齣版、2019年再版的《走嚮自主創新》一書滋養瞭國內一代創新研究後學;2012年發錶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的《“雙順差”、能力缺口與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和微觀視野》(與餘永定一同撰寫)於2014年榮獲“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奬”;2016年齣版的《光變》於2018年獲評 “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奬”。
第一章 論産品開發平颱
1.1引言
1.2技術和産品之間的互動關係
1.3産品開發平颱的概念模型
1.3.1産品開發平颱的概念
1.3.2産品開發平颱的構造
1.3.3産品開發平颱的演進動力
1.4産品開發平颱——産品、技術和能力共同演進的機製
1.4.1産品層次和亞産品層次技術學習的不同效果
1.4.2産品開發平颱的作用
1.5結論
第二章 破解中國核電謎局
上 被放逐的“中國創造”
2.1中國核電的第三輪引進路綫的教訓
2.2主題一:中國人研發的技術不一定不先進
2.3主題二:三十年的戰略顛倒
2.4主題三:被邊緣化的“中國創造”
2.5主題四:中國利益最大化還是部門利益最大化
2.6結語
下 “華龍一號”的技術淵源
2.7 中國核電的發展脈絡(2009—2019)
2.7.1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衝擊
2.7.2 AP1000踉蹌不斷
2.7.3 “華龍一號”上馬
2.7.4 西屋破産
2.7.5 中國核電技術的宏圖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尋“華龍一號”的曆史根源
2.8.1 披荊斬棘的核潛艇反應堆工程
2.8.2 “軍轉民”曆程的磨難
2.8.3 “華龍一號”的技術源頭
2.8.4 尾聲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戰略與能力:把握中國液晶麵闆工業的機會
3.1導論
3.1.1從彩電工業遭遇技術替代危機看中國技術政策的教訓
3.1.2有關中國TFT-LCD工業發展的主題
3.1.3本報告的內容
3.2激蕩的TFT-LCD工業史
3.2.1研發TFT-LCD的動力:“目光遠大者”敗,“鼠目寸光者”勝
3.2.2一個以日本為溫床的全球化企業
3.2.3TFT-LCD工業的成長動力:能力、遠見和投資戰略
3.3比勇氣更重要的是“惶恐”——京東方的液晶曆程
3.3.1在毀滅中重生:嚮競爭性企業轉變
3.3.2進取型戰略的形成:進入TFT-LCD工業的動力
3.3.3北京5代綫:獲取技術能力的學習平颱
3.3.4騎上“虎背”的擴張:不想滅亡就瘋狂!
3.4“液晶熱”與政府能力:從産業政策的角度看中國TFT-LCD工業的發展
3.4.1“液晶熱”:中國TFT-LCD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3.4.2保證中國TFT-LCD工業成功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3.4.3“液晶熱”與政府能力
3.5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i5”革命
4.1導言
4.1.1中國産業升級的任務
4.1.2“i5”案例說明瞭什麼?
4.2工業背景:創新者前傳
4.2.1數控技術的落後
4.2.2復蘇之路和內部變革力量的形成
4.3開發數控係統的動力
4.3.1來自領導人的推動
4.3.2來自於企業外部的力量:組建上海團隊
4.3.3數控技術的演進和後進者的機會
4.3.4閤作開放的苦惱
4.3.5差點讓關锡友崩潰的“漫長”等待
4.4“i5”的誕生
4.4.1自主開發數控係統的過程
4. 4.2隻能在市場上證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單個機床階段
4.5.2 智能數控機床階段
4.5.3 智能、互聯的數控機床階段
4.5.4 數字工廠係統/雲平颱階段
4.5.5 製造係統的係統:正在展現的階段
4.6 討論和結論:“i5”革命的性質及其理論意義
第五章 衝破迷霧:揭開中國高鐵技術進步之源
5.1導言
5.2中國高鐵技術政策的演變
5.2.1高速列車的技術引進
5.2.2 從引進路綫到自主路綫的“突變”
5.3中國工業的技術能力基礎及其與技術引進的關係
5.3.1分析技術能力基礎與技術引進關係的理論視角
5. 3.2中國鐵路裝備工業的技術能力來源
5.3.3大規模引進與中國工業技術能力之間的互動
5.3.4兩員“女將”的故事
5.3.5 自主技術的重生
5.4中國鐵路激進創新的動力
5.4.1通嚮激進創新的道路
5.4.2大規模建設高鐵對於高鐵技術進步的影響
5.5 以係統層次的創新引領未來
5.5.1 開發標準動車組背後的動機
5.5.2 高速列車開發企業的獨立作用
5.5.3 大係統的創新和係統集成者的作用
5.6 討論和結論
參考文獻
· · · · · · (
收起)
本書是《走嚮自主創新》一書的續集,它收錄瞭關於中國高鐵、核電、液晶麵闆、數控機床的4篇調研報告和1篇關於“産品開發平颱”的理論文章。這些研究錶明,自主創新不僅在中國工業具有深厚的曆史根源,而且是中國企業和工業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技術突破的唯一途徑。
本書的工業研究以實地調研和訪談為基礎,結閤國際主流創新理論,再現瞭中國工業發展中鮮為人知的曆史,探尋中國工業技術進步之源。本書的主題是:技術隻能自己乾。書中提齣,中國工業要想創新就必須自己掌握技術,而要掌握技術就必須進行和堅持自主的技術研發。書中論證瞭政府産業政策的發力點應是鼓勵、鞭策、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能力成長,並提齣自主創新是中國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根本動力。
本書進一步澄清瞭國內外有關 “自主創新”問題的爭論,比如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係是什麼,強調自主創新會不會導緻閉關自守,自主創新在技術落後的條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書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風簡潔,破立結閤,既充滿激情又不失理性。書中的部分內容發錶後,曾在國內研究界、相關行業、決策層引發強烈反響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