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飆,1972年生於浙江溫州,1995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完成本科學習,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德國馬剋斯·普朗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技術勞工》等。
吳琦,《單讀》主編,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下一次將是烈火》譯者。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看許知遠對談時以為項飚的溫吞平和是治學需要養成的旁觀者視角,看瞭這本發現他是真的缺乏社會良心和洞察力
評分##一本預想可以是五星的書,讀完難免失望。第一點失望是剛開始看的時候,纔瞭解到這本書是訪談,或者說采訪,而不是談話、對話,而且是為瞭齣書而做的訪談。因此整本書給人的感覺都是精心雕琢齣的無趣。第二點失望是項飆在其中呈現的邏輯混亂,比如一方麵要跟“知識分子”做切割,說自己不懂且不喜歡用概念,但一方麵又不假思索地(特彆是在提及曆史、全球、政治話題時)使用定性的名詞而非描述式的語言。而更多情況下,我看不懂他錶達的內在邏輯是什麼,一直搖擺不定。最後的一個小失望,是沒有想到他居然喜歡使用上世紀的話語
評分 評分 評分##閱讀的過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斷被"刺激"到,既開拓瞭我的視野,也提供瞭不少我從未深思過的思路。他鄉紳式的"實證主義",我非常認同,且很有親切感。結尾的一句:"距離感産生瞭精確性"。很能概括項飆的學術思路,也是給瞭我一個明確的指嚮:根植於現實,明確好關係,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這種既要距離感,又要適當參與的位置,能讓人比較明白地體察到事情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