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格拉漢姆•哈曼(Graham Harman,1968— ),1999年在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現任開羅美國大學(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哲學教授。他緻力於物的形而上學研究,並促使瞭以物為導嚮的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的發展,他是當代哲學中思辨實在論思潮的核心人物之一。著有《四重對象》(The Quadruple Object,2011)、《鈴與哨:更思辨的實在論》(Bells and Whistles: More Speculative Realism,2013)等。
-譯者簡介-
花超榮,耶魯大學電影媒介與比較文學在讀博士生,主要從事以現象學美學、符號學與認知科學方法為主的電影哲學與美學研究。
-編輯推薦-
★★在實在論的思辨轉嚮中思考“物”★ ★
“物”及其本體存在方式已經成為近10年的學術熱點。作為思辨實在論運動的重要發起者之一,格拉漢姆•哈曼提齣瞭“以物為導嚮的本體論”,旨在闡明物的不可窮盡性:物與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根本無法窮盡物本身。
★★對海德格爾哲學的反叛性解讀★★
哈曼將《存在與時間》中的“工具-分析論”放在他對海德格爾哲學闡釋的核心位置,以期發展齣一個可能的關於用具的具體理論,重新點燃對物自體研究的興趣。
★★《鈴與哨:更思辨的實在論》姊妹篇★★
本書可被看作《鈴與哨》的前作,兩本書具有完全一緻的框架結構,所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具有連續性,呈現齣哈曼學術思考的完整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於2010年,收錄瞭當代著名哲學傢格拉漢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論文和講座稿,每章獨立成篇。這11篇文章深入淺齣地論述瞭當今哲學界風頭正盛的思辨實在論思潮。
本書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學術思考的起點,作者從對海德格爾哲學的反叛性解讀開始,展示瞭由他所提齣的“以物為導嚮的本體論”逐步發展的思想曆程。在本書中,作者呼籲我們重新思考“物”及其多種存在方式。哈曼指齣,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海德格爾的工具分析論,以及列維納斯的差異哲學為超越關係主義對物的狹隘理解創造瞭條件。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他提齣,物具有絕對的不可消逝性,它永遠不會被任何關係所窮盡。在他看來,雖然諸物可以在人類主體的主觀意圖下聯結起來相互作用,但是,在諸物之間發揮作用的存在方式遠遠多於人類的主觀意圖所明確呈現的。物的存在方式與互動方式雖然帶有人類主體的烙印,但這些主觀烙印無法徹底窮盡物的諸多種類與存在方式。
##從海德格爾的“工具存在”激進推演,進而“內嚮超越”海氏的真理觀(真理就是去蔽),任何去蔽都不可能達至真理,因為無論理論、實踐(使用)或去蔽活動本身都是對至暗“物”世界的扭麯。因此哈曼迴到鬍塞爾遺産中的unthought-of element,打撈起鬍塞爾從布倫塔諾及其弟子理論中的偉大發現:意嚮性對象。至此哈曼纔吸收瞭海氏堅固且幽隱的物世界以及鬍氏融解且顯現的意嚮對象,避免瞭局限於此在導緻無限迴退的睏境。 人作為物的一種不再具有優先性(Latour行動者網絡),兩物發生關係全然在第三物內部(因為哈曼預設存在物可以不依任何關係而存在),物的柔軟內部因此被稱為物的火山芯,並且關係的發生不再具有對稱。
評分##對比《鈴與哨》,這本更好,書的質感,尤其是可攤性比上一本可是好太多瞭。
評分 評分 評分##哈曼《邁嚮思辨實在論》12 // 海德格爾區分瞭「在手性」和「上手性」。在手意思是放在手中觀察而非使用,也即把東西當做理論對象;上手則是拿到手上使用,將東西當做瞭實踐對象,也即工具。 但是,「工具」不像一般的海德格爾詮釋者們那樣認為僅是為瞭人-主體(此在)而在世界...
評分 評分##因為是論文與講座閤集,所以有一些觀點是重復的,但這並不影響閱讀。哈曼從對海德格爾在手/上手的概念著手,又藉助懷特海,拉圖爾,鬍塞爾的理論,來提齣自己以物為導嚮的本體論,這些物可以是錘子,是地闆,是微塵,是落葉,而哈曼所做的,便是建構將一物導嚮另一物的煉金術。讀下來覺得很靈動,哈曼的思考不是死氣沉沉式的書齋式分析論證,而是飽含瞭詩意的宇宙之思。“光子像子彈一般打在尼采蒼白的手上,有那麼一瞬間被反射到遙遠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每次在哲學論著裏讀到這樣的句子,就覺得這是屬於哲學那獨一無二的浪漫。
評分##物導嚮本體論。主要是對海德格爾的工具分析的解讀,另外還有拉圖爾、德蘭達等等。看完好像有點明白現象學想要乾什麼瞭。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