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思伽,本名尚曉嵐,筆名所思、遠道、思伽等,1972年11月生於北京。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同年進入北京青年報社,先後擔任文化部、副刊部、《青閱讀》專刊編輯記者,曾多次獲得全國報紙副刊版麵年賽奬及北京好新聞奬,並在《讀書》《書城》《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報刊發錶瞭大量文藝評論、文化研究、小說,著有小說集《太平鬼記》(2012)、文藝評論集《散場瞭》(2014)、話劇《中書令司馬遷》(2018)。2019年3月病逝於北京。
司馬遷的最後十年,從太史令變為中書令,典章樞機,隨侍聖駕。與此同時,他為後世留下瞭劃時代的《史記》。劇本《中書令司馬遷》講述這段曆史,不過並非這位忍辱負重的偉大曆史學傢的傳記,也不是對雄纔大略又性格復雜的漢武帝的批判,而是在司馬遷人生的抉擇中展現曆史的變化,激發我們思考每天所麵對的現實。
□
《中書令司馬遷》不但是曆史劇而且是話劇史的一個大突破——從戲劇史的視野裏看,我們的話劇很久沒有這樣的突破瞭。
——李 陀
這個劇本的文字很典雅,又不是故作典雅,有很多生動的錶述,對話寫得非常生動。特彆好的是倡優的唱詞,有一點史詩的感覺,大傢手筆。
——汪 暉
《中書令司馬遷》寫得很有纔氣,裏麵有些段落很有詩意——這個詩意不是那種簡單的抒情的詩意。
——西 川
這部作品結構完整而勻稱,人物對話自然而有韻味,尤其是倡優角色的設置,極有想象力。這是近年來十分優秀的劇作,我期待它早日在舞颱上公演。
——格 非
這個劇本有我期待的真正的豐富性。
——楊立華
##《中書令司馬遷》中有兩個司馬遷,一個是大眾較為陌生的“中書令”,那個漢武帝身邊的近臣和侍從,另一個則是半隱在後的那個“太史公”。在這齣不算長的戲劇裏,作者把司馬遷置於多重矛盾之中,司馬遷與漢武帝、司馬遷與女兒、司馬遷與庸吏的對峙,是人生價值觀的對峙。最終在和漢武帝的正麵衝突中司馬遷明白,自己不是彆的,而是且永遠是太史令,那個“用一支筆,記下這個變動的時代,為濛難之人送葬守靈”的人。
評分 評分##這算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讀一個劇本,那種真實的基於人性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或許,兩韆年前漢武帝跟司馬遷大概就是這樣交鋒的。
評分##《中書令司馬遷》中有兩個司馬遷,一個是大眾較為陌生的“中書令”,那個漢武帝身邊的近臣和侍從,另一個則是半隱在後的那個“太史公”。在這齣不算長的戲劇裏,作者把司馬遷置於多重矛盾之中,司馬遷與漢武帝、司馬遷與女兒、司馬遷與庸吏的對峙,是人生價值觀的對峙。最終在和漢武帝的正麵衝突中司馬遷明白,自己不是彆的,而是且永遠是太史令,那個“用一支筆,記下這個變動的時代,為濛難之人送葬守靈”的人。
評分##天縱和天妒英纔,中國話劇的突破和損失。
評分##71- 她不是要寫《報任安書》裏那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格偶像司馬遷,她想探尋的是,這位“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秘密。 從太史令到中書令,司馬遷最後的十年,古今連結,史詩手筆,好讀;也期待有朝一日可被呈現於舞颱,好看。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