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夫·戴爾Geoff Dyer】
1958年齣生於英國切爾滕納姆, 被《每日電訊報》稱為“很可能是當今最好的英國作傢”。他的寫作風格極其獨特,涉及音樂、攝影、電影等多個領域,並將小說、遊記、傳記、評論、迴憶錄等體裁融為一體,形成瞭奇異而迷人的“傑夫·戴爾文體”。其主要作品包括小說《尋找馬洛裏》《傑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納西》,跨文體作品《然而,很美:爵士樂之書》(獲毛姆文學奬)、《一怒之下:與D.H.勞倫斯搏鬥》(入圍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懶人瑜伽》(獲W.H.史密斯最佳旅行書籍奬)、《此刻》(獲國際攝影中心攝影寫作奬)、《白沙:來自外部世界的經曆》、《人類狀況百科全書:傑夫·戴爾評論集》(獲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等。2005年入選英國皇傢文學學會,2006年獲得由美國藝術文學院頒發的E.M.福斯特奬。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
⭐村上春樹推崇備至,毛姆文學奬、E.M.福斯特奬得主
⭐英國國民作傢傑夫·戴爾 獨一無二的戰爭書寫
⭐一部經典的大戰沉思錄
戰爭若不是由墓園、戰壕、迷霧、儀式、雕塑和詩歌所閤謀編織,它的實質又是什麼?
【內容簡介】
這和任何一本關於大戰的書都不一樣。《尋蹤索姆河》描繪瞭作者傑夫·戴爾去拜訪舊日戰場和戰爭紀念館的經曆,並陳列瞭一眾和戰爭有關的圖像、影像、詩歌、文本。傑夫·戴爾分析它們、解構它們,試圖從中找到戰爭被敘述和呈現的綫索。他發現,在戰爭還未開始之前,戰爭的集體記憶就已經在被官方的話語所塑造。
傑夫·戴爾用長詩一樣時而繁復、時而乾脆的語句,帶領讀者步入往日的戰壕,打開關於大戰記憶的謎團和修辭結構。他用自己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現代的人類和大戰餘震所産生的種種關係,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審慎地去理解這些關係。
##@2022-02-05 00:00:54
評分 評分##在俄烏對立下讀這本,有更多不同感受瞭。
評分##【2022015】事實是戰爭無法真正被轉述,未經曆戰爭者也無法對戰爭本身形成未經加工和處理的印象(“語言自覺意識的缺乏加劇瞭用彆人的文字錶達戰爭體驗的傾嚮。”)戰爭本身仿佛並不是存在的曆史、而是被塑造的記憶。戰爭和紀念碑、戰爭的意義和真相、戰爭的恐怖性質(及其語義隨著過度使用而被淡化的現象)。是一個新的視角,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為什麼現在可以隨口說備戰高考、全民戰疫。 關於國殤紀念日:“國傢允諾人們一年抽齣一天來紀念,這樣的話,剩下的364天裏就可以忘得乾乾淨淨、問心無愧;在這個過程中,國傢驕傲地接受瞭對一整個時代年輕同胞的屠殺。”
評分##祖父參加過一戰的傢族記憶促使戴爾去參觀一戰舊戰場和公墓,思考一戰。他的書寫方式與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很相似,陳列一戰相關的資料,資料即觀點。這讓我不斷走進艾略特《荒原》的氛圍。一戰後,人們想不通為什麼要大戰,“苦中作樂,將無能僞裝成英雄主義”已成為一種英國精神。他提齣令人震撼的觀點:曆史即未來。 傑夫·戴爾,英國著名的作傢,而他的寫作風格極為獨特,被稱為“可能是當今最好的英國作傢”,並備受日本作傢村上春樹所推崇,那麼他就一定是一位公認的優秀者瞭。 當然,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傢,一名寫作方法獨特的作傢,他的作品也是獨特的,是不太好閱讀的。他的這一本著作《尋...
評分##戰爭無勝者,這本書從另一個角度描寫瞭戰爭的殘酷和殘酷中摻雜著的溫情。✨大戰敦促我們反嚮書寫曆史:一個先有果後有因的故事。✨這是不帶控訴的責難,是渴望正義卻對結果漠不關心。✨戰爭中最令人感動得總是敵人覺醒過來,意識到自己也有人性。✨隻有戰綫上沒有恨意:因為這兒隻有煎熬與忍耐,死亡和無盡的損耗。✨逃兵之墓變成瞭英雄之墓:榮耀不在於盡忠職守,而在於惻隱之心造成的失職。✨鎧甲越來越輕——這是曆史給我們上的一課:事物會越來越輕。未來或許不會比過去更好,但一定會更輕。因此,所謂負擔,就是過去的重量。✨“既無祈禱,也無鍾聲”——將他們的記憶銘刻在來各地的黃昏裏。
評分##在俄烏對立下讀這本,有更多不同感受瞭。
評分在傑夫•戴爾拜訪這些舊日戰場和戰爭紀念館時,經過的每一塊紀念碑、每一處廢墟、戰壕和墓園,也是對上世紀戰爭的久久迴顧與凝視。他通過對這些雕塑、影像、詩歌和文本的陳列與解構,在時間厚度的沉積中,填滿戰火綿延的殘酷底色的同時,使原應沉重的帶著對世界的絕望的現實寫就的筆調,反而在那些虛構主義下的繁復修辭中變得輕盈,溫柔地沉默地席捲一切,供人類瞻仰和緬懷,更發人深省。但往往我們又很難說清被紀念物激起的是何種情緒,既非憐憫,也非自豪,甚至連悲傷都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