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
译者张钰翰,1983年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宋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文化、政治制度逐渐稳定成型。朱熹的儒家理学,士大夫的治国理念都逐渐体系化。 王安石的新政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雏形。 经过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科举入仕的士大夫官僚彻底取代了门阀出身的贵族官僚 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是官僚制+儒家理想 一种理...
评分##刘子健,旅美华裔历史学家。 本书是一本写给王安石的书。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取天下之才共天下之费,扩大经济总量。 宋神宗支持王安宗王安石变法。 近1000年前的王安石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主张太超前,超过了当时整个北宋政府和社会结构所容纳的程度。 王安石包括他的对手司马光其实都是忧国忧民功而无私的君子,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品德道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不仅没有能够联手开创一个新局面,还深深的把北宋王朝的政治斗争和党派分裂,搞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首往事对王安石的崇拜,不仅与他朝远超时代的高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因为一种惋惜,在1000年前中国错过了一个依靠自己内在原生力量蜕变成现代国家的机会。 官僚有三类,理想型、仕进型、渎职行(以权谋私是做官的主要目的)。
评分 评分##格局开阔有识见,张老师的翻译也很流畅。
评分 评分##王安石诞辰千年之际,庆幸以此书了解其新政。 我最近在想,是否有些特质就是互斥的:一个人有了特质A,就很难有特质B。 王安石的择善固执,一举打开了新政的局面。但当理想触碰现实,激荡出剧烈的政治漩涡!面对各派反弹之时,固执的特质又会让人把路走窄。这让他损失了潜在的...
评分##王安石也算是千年难遇的政治奇才了,看到了北宋问题的本质所在,企图用政治体制改革来改善官僚体制积弊。但正如刘子健所言,改革过于激进超前也缺乏支持的社会基础。不仅遭到保守派和皇室、宦官和大地主的反对,自己人更是没有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主义,而是趋向于干进型甚至弄权型。自从王安石改革失败后到清末新政甚至至今再也无人提及政治体制改革,而越来越依靠官员内在修身,中国由此转向内在。但好的政治应该是由制度来约束人性,而不应依靠人性来构建制度。 本文原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内容提要:西方学者对中国北宋历史人物王安石的介绍和讨论已近三百年,在对王安石的认识上不断深入且充满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安石研究已成为西方汉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看法深受当时社会思...
评分杨联陞序 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材料的小心运用,达到了批判性人文研究的高标准;他对阐释...
评分##刘子健高度评价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强调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且“理应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看他前一定位的理由: 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改革可以与之媲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