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馬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研究員、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浦江人纔,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社會學係博士。學術聚焦於傳播政治經濟學、數字勞工、人工智能與未來勞動。英文專著Knowledge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當代中國的知識勞工:來自齣版産業的改革和抵製》)獲第八屆高等學科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近五年來,在《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新聞學研究》(中國颱灣)、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等期刊發錶中英文論文40餘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編“當代馬剋思主義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和“媒介和數字勞工研究:西方的視角”叢書兩套。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10餘項。
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在互聯網上的每一次瀏覽、發布、轉發、點贊、評論,都是在為資本“勞動”。
在傳播新科技的突飛猛進將勞動數字化、數字技術使用者“勞工化”的趨勢下,數字勞工作為新的分析範疇,逐漸成為傳播勞動研究領域的前沿。本書通過對數字勞動研究理論前沿與在地經驗兩個維度的係統性分析與探討,希冀建構經典與實踐、理論與現實的對話場域。一方麵啓發讀者深入思考數字勞動問題,充分發揮經典理論的思想潛能,以此來穿透實踐與現實,同時為相關研究者打開廣闊的想象空間,也使本書具有更強的否思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麵讓讀者切身感受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二元張力,以實踐引導對理論的理解,更為深刻地洞察資本、技術與勞動三者之間多重復雜的勾連關係。
##受益匪淺!
評分##比較像八篇(國內)期刊論文的閤集,有著此類論文共有的缺點。案例研究部分不夠在地,無謂的政治套話比較多。
評分##白皮書一樣的東西,都是數據和理論沒啥具體的案例
評分##案例和理論都比較新的一本書,對於理論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讀後很有啓發,特彆是“情感勞動”一章。傳播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現象以批判為主,這隻是看待社會現象的其中一種視角,之後還是要繼續讀論文來做補充啊。
評分##在技術不迭新的數字時代中,數字勞工麵臨被技術替代的睏境,如何錯位競爭形成與技術互補的核心競爭力,是數字勞工實現逆勢突破的方嚮。
評分##淺嘗輒止,好幾篇感覺在說車軲轆話
評分##社會學齣身改行新傳,結果就是用不質性也不量化的方法研究新傳的問題。比人類學好點,用的理論不少。
評分##産業要轉型升級,勞動力也要轉型升級,纔能維持住替代和創造之間的平衡。
評分##浪漫的自由職業者有個悲傷的名字——不穩定的無産者。信息傳播技術讓工作、生活的時間與空間界限模糊,作為一個打工人太有感觸,而如工螞般平凡地我隻能不斷適應因技術更迭重置的社會運行模式,不敢反思和質疑,還得擔心:哦,我會被智能時代的頭牌們給替代嗎?我是做學生工作的,也在想當我們和學生們談情懷、理想和責任的時候,是不是也在激發他們的"情感勞動"?畢竟,這個相對純粹的群體在討論勞動時,主要不是談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