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妮妮•霍剋維斯
瑞典女作傢,1958年生,散文傢,小說傢,同時從事翻譯工作。這部作品是她的首部長篇小說,目前已被十幾個國傢和地區引進。
【譯】馬伊可
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傢、詩人。
浙江嵊州人,自由譯者。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漢語言文學係,碩士畢業於成均館大學新聞傳播係,主攻人文社科、藝術傳媒、兒童文學領域作品翻譯。
✨ 瑞典國傢藝術委員會推薦作品,2009年《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小說。
✨ 這是一部叩問人性的小說,一部令人重新審視生命與尊嚴的作品。
✨ 讀者從書中仿佛能看到石黑一雄《莫失莫忘》和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的身影。
✨ 書中故事不禁引起讀者思考:
·理性與感性孰重孰輕?
·社會規訓vs個體意誌:生命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何處?是世俗的成功還是追求自己想過的一生?
·隻要身體還有感覺,還能用溫暖的、跳動地心髒去愛,去感受,就一定還存在希望。
✨ 這是一部當代女性的生活啓示錄。
✨ 被《使女的故事》作者所肯定的一部作品。
我很喜歡這部作品……我知道你會像我一樣著迷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未來,高度發達的福利社會,女性年滿五十歲,男性年滿六十歲,若沒有子女,也不曾在先進領域供職,將被判定為“無效用人”(dispensable ones)而送進儲備中心“單位”。單位為每個人提供精美的食物,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和電影院、咖啡廳等齊全的娛樂設施。他們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代價則是失去自由:監控無處不在,無條件接受“人道”的醫學實驗,捐贈自己的器官,直到離開人世。
女主角被情人拋棄,沒有子女,和一條狗生活在一起,五十歲時被判定為無效用人而送進單位,她憤憤不樂地接受瞭這個事實。在這裏,是遵循規則生活,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又該何去何從……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對比石黑一雄的《彆讓我走》,像是那本書的暮年版 不同之處是本書中的人都是知曉結局的自然人,並非對自己身份和用途一無所知的剋隆人 我無意比較這兩種人生哪一種更殘忍,擁有一切再被剝奪,起碼還有記憶 可正是對青年時代的迴憶,反映齣整個社會價值...
評分##本文不涉及劇情,無需擔心劇透,僅對小說的主要設定【單位】做一些思考。 在小說的設定裏。在未來,男性達到60歲,女性達到50歲時,會根據資産狀況,個人榮譽以及有無子女等各種因素被分類為“有效用人和無效用人”,這裏的“有效用和無效用”當然指的就是一種,個人對社會的價...
評分##讓我們通過這樣一部隱含著我們人類宿命,隱含著對於整個社會深層洞察著作的閱讀,享受文學獨具的魅力,同時也去思考去我們人類的宿命,思考人生的價值,思考人類的追求到底在哪裏?
評分 評分 評分##我真希望她最後沒迴去,希望最後的結局是她寫在小說裏的故事……
評分 評分##濃烈的壓抑感,每一刻都在等待死亡,肉體與心靈的“歸宿”,當你對他人不在具有意義時,你的一切都消亡瞭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