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食用菌栽培學》為全國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規劃教材。全書共分4篇9章,從食用菌形態、分類、生理、生態、製種、栽培技術等較全麵地、有重點地介紹瞭食用菌栽培學的基本理論,以簡明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食用菌栽培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並注意介紹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力求做到內容全麵、完整、新穎,同時加強瞭實踐技能的培養。
作者簡介
暴增海,1962年3月生,河北滄州人。淮海工學院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理事、中文核心期刊《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特邀審稿專傢。
長期從事食用菌栽培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在《食用茵學報》、《食品科學》等專業刊物發錶論文60餘篇,公開發錶譯文5萬餘字;主編《食用菌栽培學》(高等教育齣版社,1994年)等教材;先後獲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奬、省教學優秀成果三等奬和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奬各1項。現主持農業部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1項,主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認知食用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食用菌的概念與研究內容
一、食用茵的概念
二、食用茵栽培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節 我國的食用菌資源及其分區
一、我國野生食用茵資源
二、我國食用茵資源的分區
第三節 發展食用菌産業的重要性
一、營養豐富,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
二、變廢為寶,促進生態良性循環
三、開拓就業門路,增加社會財富
第四節 食用菌産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食用菌産業現狀
二、存在主要問題
三、食用茵産業發展趨勢
第二章 食用菌基礎
第一節 食用菌的分類
一、自然界生物的分類
二、真菌、大型真菌及
精彩書摘
(一)菌絲體階段
菌絲體階段,要求濕度在60%左右,無需特殊要求。為使菌絲體迅速地嚮基質中定殖蔓延,菌種播種時,控製好培養基質的含水量是至關重要的。
段木栽培,如香菇栽培,含水量應控製在33%-37%左右。生産上經過兩年的定殖,菇木含水量增至62%左右,菌絲體生長最好,子實體發生數量也最多。
代料栽培,香菇培養料的含水量要求55%~60%;平菇要求65%左右;雙孢蘑菇培養料含水量要求62%-65%。
在生産實踐中,菌絲在培養基質上定殖、蔓延階段,可以通過覆蓋物如塑料薄膜、報紙等,來增加
前言/序言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做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近年來還發現香菇、蘑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
食用菌雖然是農業中的小作物,但卻是齣口創匯的大産業。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08年全國食用菌總産量1 827.2萬t,比2007年增長8.7%。據國傢海關總署統計資料,2008年食用菌齣口數量68.28萬t,比2007年71.47萬t減少4.5%,而齣口金額為14.53億美元,比2007年14.25
品鑒中華美食的根源,探索食用菌的奧秘 你是否曾在舌尖上感受過那份獨特的鮮美,又是否曾對餐桌上那一抹抹素雅而富有生命力的身影感到好奇?食用菌,作為大自然饋贈的珍貴食材,早已融入中華飲食文化的血脈,滋養著我們的味蕾,也承載著韆年的智慧。從尋常百姓傢的傢常小炒,到國宴上的精緻佳肴,食用菌以其豐富的營養、多樣的口感和獨特的風味,贏得瞭無數人的喜愛。然而,這份舌尖上的享受,其背後卻蘊藏著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命世界,一個關於生長、繁衍、以及人類智慧與自然巧妙結閤的故事。 《食用菌栽培學》這本書,正是為你打開這扇通往食用菌奧秘之門的一把鑰匙。它並非一本簡單的食譜,也不是僅僅羅列幾種菌菇的烹飪技巧。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探索食用菌生命周期、生長規律、以及現代栽培技術的百科全書,旨在讓你從根本上理解這些神奇的生物,並掌握讓它們茁壯成長的科學方法。 一、食用菌的世界:超越餐桌的奇跡 在開始這場知識的探索之旅前,我們不妨先跳齣餐桌,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食用菌。它們並非植物,也非動物,而是屬於真菌界的一類特殊生物。它們沒有葉綠素,無法進行光閤作用,因此它們另闢蹊徑,以腐生或寄生的方式,從有機物中獲取養分。這一看似不起眼的生存方式,卻在地球的生態係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食用菌不僅僅是餐桌上的美味,它們更是地球循環係統中的“分解者”和“再生者”。它們能夠分解枯枝落葉、動植物殘骸,將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為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維持著生態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食用菌是地球生命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當我們聚焦於食用菌的“食用”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實體,我們會驚嘆於它們的種類之繁多。從我們熟悉的香菇、平菇、金針菇,到口感醇厚、營養豐富的靈芝、猴頭菇,再到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的木耳、銀耳,每一種食用菌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長習性、營養成分和藥用價值。瞭解這些差異,是深入栽培的關鍵。 二、揭秘食用菌的生命密碼:生長與繁衍的智慧 那麼,這些神奇的生物是如何誕生的?《食用菌栽培學》將帶領你走進食用菌的生命周期,揭示它們從孢子到成熟子實體的完整過程。 首先,我們將從食用菌的“種子”——孢子開始。這些微小的、幾乎肉眼無法看見的繁殖單位,如同植物的種子一樣,擁有著繁衍後代的使命。然而,與植物種子不同的是,孢子的萌發需要特定的環境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氧氣以及營養物質。書中將詳細闡述孢子的特性,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和處理高活力的孢子,為栽培打下堅實的基礎。 接著,孢子萌發後,會形成細長的菌絲。這些菌絲如同植物的根係,在基質中延伸、吸收養分,並最終形成一張巨大的地下網絡——菌絲體。菌絲體是食用菌的營養體,它吸收並轉化基質中的有機物,為子實體的形成儲備能量。書中將深入剖析菌絲體的生長規律,以及影響其生長的各種環境因素,讓你瞭解如何為菌絲體創造最佳的生長環境。 當菌絲體積纍瞭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並遇到適宜的外部刺激時,便會開始形成我們熟悉的子實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蘑菇”。這個過程被稱為“齣菇”。齣菇的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通以及基質的營養狀況。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這些因素,誘導和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提高産量和品質。 三、從自然到農場:現代食用菌栽培的科學體係 雖然許多食用菌可以在野外自然生長,但為瞭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並保證産品的穩定性和高品質,現代食用菌栽培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精密的科學技術。這本書將係統地介紹食用菌栽培的各個環節,讓你全麵掌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1. 基質的準備與處理:營養的源泉 食用菌的生長離不開豐富的營養。基質,就是為食用菌提供生長所需營養的載體。不同的食用菌對基質的要求不同,但通常都以富含碳水化閤物和氮的有機物為主要成分。例如,香菇常以闊葉樹木屑為主要基質,而平菇則可以利用農作物秸稈。 書中將詳細介紹各種常用食用菌栽培基質的組成、特性,以及如何根據不同菌種的需求,科學配比和優化基質配方。更重要的是,基質的滅菌是防止雜菌汙染、確保食用菌健康生長的關鍵環節。本書將深入講解各種滅菌技術,包括高壓滅菌、常壓滅菌等,並分析其優缺點和適用範圍,讓你能夠有效地為基質消毒,創造一個純淨的生長環境。 2. 菌種的選擇與擴繁:生命延續的保障 優質的菌種是栽培成功的根本。本書將指導你如何科學地選擇適閤當地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的食用菌品種,並詳細介紹菌種的選育、保存以及室內擴繁技術。從母種的獲得,到原種、推廣種的逐步擴繁,每一步都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如何避免交叉汙染,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培養基配方和環境控製,獲得數量多、活力強的優良菌種,為大規模栽培提供可靠的“種子”保障。 3. 菌絲培養與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菌絲體是食用菌生長的“幕後英雄”。在菌絲培養階段,我們需要為菌絲的健康生長創造最適宜的環境。這包括控製培養室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通風。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菌種在菌絲生長階段的最佳環境參數,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如定期檢查、翻堆(對於某些菌種)、以及病蟲害的防治,來確保菌絲的旺盛生長,為後續的齣菇打下堅實的基礎。 4. 齣菇管理:從量變到質變的奇跡 這是食用菌栽培中最令人期待的環節。當菌絲體成熟,我們將通過一係列的調控手段,誘導和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書中將深入講解如何精確控製齣菇前的環境條件,例如“轉潮”(即改變環境條件以刺激齣菇),以及齣菇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空氣流通等因素。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不同菌種的特性,製定科學的齣菇管理方案,以獲得高産量、高品質的食用菌。同時,對於采摘時機、采摘方法等細節,也將進行詳細的介紹,確保每一朵食用菌都能以最佳的狀態呈現在我們麵前。 5. 病蟲害防治:守護食用菌的健康 在食用菌的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侵擾是不可避免的挑戰。這些病原體和害蟲不僅會影響食用菌的産量,更會嚴重影響食用菌的品質,甚至導緻整批栽培的失敗。本書將係統地介紹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種類,包括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各類害蟲。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提供一套科學、環保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包括預防為主、綜閤治理的原則,以及如何閤理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的危害,保護食用菌的健康生長。 6. 采摘、後處理與儲存:價值實現的關鍵 食用菌的采摘時機和方法直接關係到其品質和産量。本書將指導你如何判斷食用菌的最佳采摘時期,掌握正確的采摘技巧,以避免對菌體造成損傷。采摘後的食用菌需要進行適當的後處理,例如清洗、分級、以及乾燥或冷藏等,以保持其新鮮度和延長保質期。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後處理技術,以及不同食用菌的適宜儲存條件,確保食用菌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 四、食用菌栽培的應用前景與發展趨勢 食用菌栽培不僅僅是一項農業技術,更是一項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産業。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日益重視,以及對生態農業理念的深入人心,食用菌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書中還將探討食用菌栽培在多方麵的應用前景。除瞭作為重要的食品來源,許多食用菌還具有顯著的藥用價值,例如靈芝、鼕蟲夏草等,它們在傳統醫藥和現代保健品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食用菌的生産過程能夠有效地利用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符閤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同時,本書也將展望食用菌栽培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關注生物技術的最新進展,例如基因工程在菌種改良方麵的應用,以及智能化栽培技術的普及,例如自動化環境控製係統、物聯網技術在栽培過程中的應用等,這些都將為食用菌産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結語 《食用菌栽培學》是一本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著作。它不僅為你提供瞭認識和理解食用菌的科學知識,更為你掌握一門能夠創造財富、貢獻健康的實用技能。無論你是懷揣著農業創業夢想的學生,還是希望提升自身種植技術的農民,亦或是對食用菌的奧秘充滿好奇的愛好者,這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踏上這本書,你將不僅僅是學會如何種植食用菌,更是學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運用科學智慧,去發掘和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準備好,與我們一同探索這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食用菌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