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設計規範

建築結構設計規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建築結構
  • 結構設計
  • 建築規範
  • 工程建設
  • 建築工程
  • 規範標準
  • 建築科學
  • 土木工程
  • 設計手冊
  • 建築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
ISBN:151121459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0927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工程建設常用規範選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89
字數:27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建築結構設計規範》匯編根據“科學閤理,內容準確,突齣重點”的原則,《建築結構設計規範》根據國傢工程建設標準的最新發布信息,收錄瞭城鎮燃氣與供熱工程方麵常用的22個規範,為方便讀者使用,《建築結構設計規範》同時收錄瞭相應規範的條文說明。《建築結構設計規範》適用於城鎮燃氣與供熱工程專業技術人員。

內容簡介

  標準規範是廣大工程建設者必須遵守的準則和規定,在提高工程建設科學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工期,節能、節水、節材、節地,促進技術進步,建設資源友好型社會等方麵起到瞭顯著的作用。為使讀者更方便地理解和使用工程建設標準規範,我們組織力量匯編瞭“工程建設常用規範選編”,共14分冊,分彆為:
   1.《城鄉規劃規範》
  2.《工程勘察測量規範》
  3.《城鎮道路橋梁設計規範》
  4.《城鎮道路橋梁施工規範》
  5.《城鎮給水排水工程規範》
  6.《建築給水排水工程規範》
  7.《城鎮燃氣與供熱工程規範》
  8.《城鎮市容環境衛生工程規範》
  9.《建築設計規範》
  10.《建築地基基礎規範》
  11.《建築結構設計規範》
  12.《建築施工技術規範》
  13.《建築施工質量驗收規範》
  14.《建築工安全規範》
  本書匯編根據“科學閤理,內容準確,突齣重點”的原則,本書根據國傢工程建設標準的最新發布信息,收錄瞭城鎮燃氣與供熱工程方麵常用的22個規範,為方便讀者使用,本書同時收錄瞭相應規範的條文說明。本書適用於城鎮燃氣與供熱工程專業技術人員。

目錄

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2001
建築結構荷載規範(2006年版) GB 50009——200 l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02
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 50003——2001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範GB 50367——2006
多孔磚砌體結構技術規範(2002年版) JGJ 137——200l
鋼結構設計規範 GB 50017—2003
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範GB 50018——2002
木結構設計規範(2005年版) GB 50005—2003
型鋼混凝土組閤結構技術規程JGJ 138——2001
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92—2004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
7昆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 149——2006
高層民用建築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98
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JGJ7——9l
網殼結構技術規程JGJ 61—2003
混凝土結構後錨固技術規程JGJ 145——2004
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4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0l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JGJ 140——2004
建築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 116——98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內容完全不同於《建築結構設計規範》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一個相關但截然不同的領域。 《城市文脈與肌理:曆史街區復興的規劃策略與實踐》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更新進程中,曆史街區保護與復興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前沿策略。它並非關注鋼筋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或荷載計算,而是聚焦於城市空間的人文精神、曆史記憶的物質載體,以及如何在現代生活需求與傳統風貌之間尋求可持續的平衡點。 第一部分:曆史街區的價值重估與理論基礎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許多曆史街區正麵臨著被同質化、功能衰退或過度商業化的風險。本書首先係統梳理瞭曆史街區作為城市“文脈”的深層價值——它不僅是建築遺存的集閤,更是社會關係、生産方式與生活哲學的物質載體。 我們摒棄瞭將曆史街區簡單視為“景觀資源”的功利視角,轉而采用“場所精神”(Genius Loci)理論,探討如何識彆並激活那些賦予街區獨特性的非物質元素。具體內容包括: 1. 文脈的層次解析: 區分物質文脈(建築形態、材料、街道網絡)與非物質文脈(傳統工藝、社區敘事、民俗活動),論述兩者相互依存的關係。 2. 時間的多重疊加: 探討曆史街區的時間性,即不同曆史時期留下的印記如何共存於當下,以及規劃乾預應如何尊重這種時間性的復雜性,避免“新舊對立”的簡單化處理。 3. 社會公平與文化繼承: 分析曆史街區更新中常見的“士紳化”現象,探討如何通過包容性的規劃設計,確保原住民和傳統社區生活的延續性,實現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公正的統一。 第二部分:適應性再利用的規劃技術與案例 本書的核心部分在於提供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規劃框架。這套框架強調“最小乾預、最大活性”的原則,側重於激活現有空間潛力,而非大規模推倒重建。 我們將詳盡闡述以下關鍵技術: 1. 空間計量與功能置換模型: 如何通過對現有建築尺度、采光、流綫進行精細測算,評估其容納新功能(如小型文化創意空間、社區服務中心、精品民宿)的潛力。重點在於分析傳統空間尺度與現代功能需求之間的“張力”與“兼容性”。 2. “嵌入式”基礎設施更新: 區彆於傳統的基礎設施升級,本書探討在不破壞曆史界麵和結構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將現代化的給排水、電氣、通風係統“隱形”地植入老舊建築群中。特彆關注對傳統防火、抗震等被動安全性能的提升,采用非侵入性的加固技術。 3. 街道尺度的復興: 街道是曆史街區的生命綫。我們分析瞭步行友好性、街道斷麵設計、公共空間的序列感等要素,探討如何通過精細化的交通管理和慢行係統設計,重塑適宜交往的街道環境。案例分析將側重於如何利用傢具(Street Furniture)和微小界麵設計來引導人群行為,強化社區歸屬感。 第三部分:社區參與與共建共治的實踐路徑 成功的曆史街區復興,必然是自下而上驅動的過程。本書將規劃師的角色定位為“社區的傾聽者”與“資源的整閤者”。 1. 多主體協同機製: 詳細介紹如何構建政府、專傢、業主、居民和市場主體之間的有效對話平颱。重點介紹瞭“願景工作坊”、“在地實驗”等參與式規劃工具的應用,確保規劃決策能夠真實反映社區的集體意願。 2. 動態監測與反饋循環: 規劃並非一次性項目,而是持續的動態管理過程。本書闡述瞭如何建立一套基於居民反饋和空間使用率的監測係統,實現“邊規劃、邊實施、邊調整”的彈性管理模式。 3. 可持續的經濟活力: 探討如何通過微觀的産業引導,支持和孵化適應曆史肌理的小微業態,避免引入破壞現有秩序的大型連鎖商業。例如,如何利用傳統手工藝作坊、地方特色餐飲等,創造齣既能吸引外部人流,又能服務於內部居民的復閤型經濟結構。 結語:麵嚮未來的遺産保護 《城市文脈與肌理》旨在為城市規劃師、建築師、曆史保護專傢以及城市管理者提供一個全麵的、以人為本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它強調,對曆史街區的保護,不是對過去的僵化復製,而是對優秀曆史經驗的創造性轉化,確保這些寶貴的城市空間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服務於和滋養未來世代的城市生活。本書的討論焦點始終圍繞場所、人、時間和意義,與結構工程的科學計算保持瞭明確的領域區隔。 (本書包含大量曆史地圖測繪、街區形態分析圖、社區訪談記錄、適應性改造前後對比照片以及規劃設計圖則,旨在提供詳盡的視覺與文字參照。)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主要負責廠房和重型設備基礎設計的工程師,我通常覺得很多通用規範在處理特殊荷載時顯得力不從心,但這本書在“動力荷載與振動控製”這塊做得相當齣色。它對周期性荷載、衝擊荷載以及設備運行産生的復雜激勵響應分析,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指導。特彆是關於“共振避免設計”和“隔振技術”的章節,詳細列舉瞭不同類型隔振支座的選型標準、阻尼比的確定方法,以及如何將這些參數有效整閤到常規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中。過去我們處理大型壓縮機基礎的動態分析時,總是在經驗和計算之間搖擺不定,這本書提供的標準振型分析步驟和模態疊加法的使用邊界,讓我們有瞭一個統一的、可信賴的計算依據。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工程案例中因忽略動態特性而導緻的結構破壞教訓,用反麵教材的方式強調瞭規範的必要性,這種教學方式既深刻又具有警示意義,讓人印象深刻。

評分

這本《建築結構設計規範》簡直是我的“救星”,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老舊圖紙打交道的設計師來說。它不像某些規範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公式,而是真正做到瞭“以人為本”的實用主義。我尤其欣賞它在“既有結構評估與加固”這一章節的處理方式。過去,我們麵對那些設計年代久遠、資料缺失的建築時,常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揣摩原設計者的意圖,然後進行大量的現場測試和保守的估算。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流程,從非破壞性檢測方法的選擇標準,到不同結構材料(比如早期的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性能退化模型,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引。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混凝土碳化深度與保護層厚度關係的圖錶,結閤瞭最新的實測數據和壽命預測模型,比我手頭所有舊的參考書都要來得直觀和精確。每次遇到棘手的曆史建築改造項目,我都會翻到這部分,它總能幫我迅速鎖定風險點,並給齣閤理的安全裕度建議,讓我能自信地拿齣設計方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差不多”的模糊地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瞭現場決策的工具箱。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檢索係統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結構設計規範往往內容龐雜,如果檢索不便,再好的內容也形同虛設。這本《建築結構設計規範》在章節邏輯的劃分上極其清晰,關鍵術語的定義和符號說明被係統地收錄在附錄中,方便隨時查閱。更重要的是,它對不同設計階段(從初步概念設計到施工圖深化)所需要參考的規範條文進行瞭明確的標注和區分。例如,在基礎設計部分,它清晰地區分瞭土岩分界、地基承載力的確定是屬於岩土工程部分,而構件配筋和抗衝切驗算是屬於結構設計部分,並標注瞭彼此間的關聯性,避免瞭我們在不同規範間來迴跳轉的睏擾。這種“集成化”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讓設計人員可以更專注於結構邏輯本身,而不是被繁瑣的查閱工作所拖纍。它真正做到瞭將厚重的知識體係,以一種易於獲取和應用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評分

我對結構設計規範的要求,一直停留在“嚴謹可靠”的基礎層麵,但這本書在“極端荷載與風險評估”部分的深度,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靜力、基本抗震設計,而是深入到瞭“韌性設計”和“多災種耦閤作用”的層麵。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極端風事件和局部破壞傳播的分析。書中引入的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Reliability Based Design)在應用層麵的闡釋非常到位,它沒有停留在理論探討,而是給齣瞭不同風險等級項目(比如核電站、超高層、普通民居)應如何調整可靠度指標的具體建議。這種對工程實踐中不確定性因素的量化處理,是教科書上很少能見到的。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火災後結構殘餘承載力評估”給齣瞭一個非常細緻的評估流程,包括不同構件類型在不同燃燒溫度下的性能衰減麯綫,這對於災後重建和安全評估工作至關重要。這本書無疑是將結構工程推嚮瞭更精細化、更具前瞻性的領域。

評分

說實話,第一次拿到這本《建築結構設計規範》時,我差點被它“厚度”勸退,但翻開目錄後,那種對前沿技術關注的細緻程度讓我颳目相看。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高性能結構材料應用”的那幾章。現在的新型結構體係層齣不窮,比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應用,以及形狀記憶閤金(SMA)在抗震連接中的探索,很多規範往往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隻會固守傳統材料的參數。然而,這本書居然專門闢齣專章討論瞭UHPC的應力-應變關係、早期強度控製,甚至給齣瞭其在復雜受力構件中的應用案例分析。這對於我們這些追求創新和可持續性的年輕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寶藏。它不僅告訴我們“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能這麼做”,背後的力學原理闡述得非常透徹,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條文堆砌感。閱讀體驗上,圖文並茂,許多關鍵概念都配上瞭清晰的有限元模擬截圖,極大地輔助瞭理解,讓我們不再需要跳轉去查閱大量的學術論文來佐證規範的閤理性。

評分

考注冊要用!裏麵好幾個是舊規範,

評分

這閤訂本書價格相對散本實惠多瞭

評分

考注冊要用!裏麵好幾個是舊規範,

評分

這閤訂本書價格相對散本實惠多瞭

評分

這閤訂本書價格相對散本實惠多瞭

評分

考注冊要用!裏麵好幾個是舊規範,

評分

考注冊要用!裏麵好幾個是舊規範,

評分

這閤訂本書價格相對散本實惠多瞭

評分

這閤訂本書價格相對散本實惠多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