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不僅奠定瞭他在近代史領域中的學術地位,而且因其摺射齣他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人,在思考國傢前途、民族命運、社會進步時的普遍心態而受世人矚目。
現在的青年人,對蔣廷黻這個名字,恐怕大多數是很陌生瞭。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無論在學界還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學界,他是著名的曆史學傢,先後做過南開大學曆史學教授、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以主張史學改革著稱於時;在政界,他是著名的外交傢,先後齣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聯大使、駐聯閤國常任代錶,1949年後又一度作為颱灣當局駐美“大使”。在國民黨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交”聞名於世。
作為政治傢,他是當時“書生從政”的代錶人物之一,主張以所學為國傢所用。在國共兩黨鬥爭中,盡管站在國民黨政府立場,並在聯閤國中阻撓和反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閤法席位,但至死都不願加入國民黨,還經常批評當局的政略失當和政治腐敗;作為學者,他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傢和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從治外交史擴及中國近代史,寫齣瞭若乾很有分量的專題論文。他一生治學嚴謹,著作不多。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反而不是花瞭極大精力輯錄的《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而是這本僅五萬餘字的《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插圖本)》薄薄的小冊子,不僅奠定瞭他在近代史領域中的學術地位,而且因其摺射齣他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人,在思考國傢前途、民族命運、社會進步時的普遍心態而受世人矚目。
前言
總論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一節 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第二節 英國人作鴉片買賣
第三節 東西對打
第四節 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開始
第六節 剿夷派又抬頭
第七節 剿夷派崩潰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第一節 舊社會走循環套
第二節 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第三節 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第四節 洪秀全失敗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第一節 內外閤作以求自強
第二節 步步嚮前進
第三節 前進遇著阻礙
第四節 士大夫輕舉妄動
第五節 中日初次決戰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第一節 李鴻單日引狼入室
第二節 康為有輔助光緒變法
第三節 頑固勢力總動員
第四節 孫總理提民族復興方案
第五節 民族掃除復興的障礙
第六節 軍閥割據十五年
第七節 貫徹總理的遺教
附錄 蔣廷黻和《中國近代史》
曆史學傢不僅要研究文獻、懂得過去,而且還要瞭解國情和研究社會,懂得現在,纔能有睿知卓識,推見未來。蔣廷黻自小去國,對社會和國情知之甚少。為此,他利用假期和講學的機會,到北平、上海、杭州、南京、東北、西安等地參觀訪問,作實地考察研究。這一係列訪問,不僅使他感受到瞭先進和落後的差距之大,曆史與現實的矛盾之深,而且使他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文化意識的濃厚和種族觀念的淡泊是極為有利而且重要的兩個因素。
南開大學的六年,蔣廷黻開始在中國史學界顯露頭角,但更大的發展,則在進入清華任教之後。
1929年5月,清華大學校長羅傢倫聘請蔣廷黻擔任曆史係主任。蔣廷黻欣然應聘,一到該年夏季與南開聘約結束,便束裝北上,踐約赴任。
羅傢倫是蔣廷黻在哥大研究院時的校友,也是“中國留美學生華盛頓會議後援會”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和蔣廷黻認識較早,相知甚深。1926年迴國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於,928年將清華大學改為國立,任命羅傢倫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羅上任伊始,即以建設清華“為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流大學,俾與世界先進大學抗衡為職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聘請教授、尤其是學院院長和係主任時不徇私情,專重學問、纔能,其次是終止清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將之改造為男女同校、提供四年正規課程教育的多科性綜閤大學再次是使清華脫離原由外交部和教育部聯閤監管的體製,改由教育部直轄:同時加強校捨和教學設備的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羅傢倫選聘蔣廷黻為曆史係主任,蔣未到任之前,由羅兼任。
蔣廷黻於1929年夏季擔任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曆史學教授後,立即發現清華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缺乏能開中國自己課程的教授。他們可以照搬美國大學的課:程,卻很難開設有關中國國情和社會演變的課程。例如教:政治思想史的,可以從古代的柏拉圖講到當代的拉斯基,但沒有人能講授中國政治思想的演變史。曆史係也有類似情況。留美歸來的教授沒有從美國學到中國曆史;老教授大都是斷代史或是某一種古籍的專傢,他們對版本或訓詁以有很多真知灼見,但對中國曆史發展的整體和趨勢則沒有多少見識。他認為這是“治史書而非治曆史”,是一種落伍的研究方法,不能再繼續下去。為此,他在尊重老學者的同時,引進一批年輕教授,給他們兩三年時間準備開一門新課,提供參考書和配備助理人員。在他的努力下,清華曆史係逐步配備瞭較強的陣營:由雷海宗主中國通史和古代史、陳寅恪主隋唐史、姚從吾及邵循正主元史、吳晗主明史、蕭一山主清史(北大教授、兼任)、劉壽民及張貴永主西洋史、王信忠主日本史、葛邦福(俄國人)主俄國史,蔣廷黻自己則主講近代史和近代外交史。同時規定學生可以兼修旁係各科。顯然,經過他的改革,這個陣營確是全國一流的。
……
這部厚重的曆史著作,初翻開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年代感和知識的厚度就讓人有些敬畏。作者的敘事筆觸如同曆史的洪流,將晚清的掙紮、民國的風雲變幻,乃至更早期的社會結構鬆動,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對於那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解讀,不隻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權力博弈與思想碰撞。比如,在論述某一重大條約簽訂前後,書中不僅呈現瞭外交辭令的交鋒,更細緻地刻畫瞭參與其中的人物的心態變化,那種在內憂外患夾擊下的彷徨與決斷,躍然紙上。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事件時的那種冷靜和剋製,沒有過多渲染情緒化的敘事,而是將史料和分析熔鑄一爐,讓讀者自己去體悟曆史的沉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人名錄梳理思緒,這不僅是對知識的吸收,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先賢的深度對話。它強迫你跳齣當下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無奈與選擇,那種曆史的宿命感,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文字排版,也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雖然內容是嚴肅的曆史論述,但整體的視覺感受卻是流暢且舒適的。字體大小的選擇恰到好處,行間距也處理得十分得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遠低於我預期的水平。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在關鍵的年代劃分和重大事件的引用處,版式設計上做瞭巧妙的處理,使得讀者可以很直觀地把握住曆史的脈絡。這對於一本涉及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著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輔助。它不是那種堆砌大量晦澀難懂的古籍引文的書,而是將史料的引用控製在最能為論點服務的範圍內,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維護瞭閱讀的流暢性。可以說,在形式上,它做到瞭對內容的有力承載,沒有因為追求學術的“高冷”而犧牲讀者的可讀性,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平衡。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它在麵嚮普通讀者時所展現齣的清晰結構和邏輯推導。每一個章節的銜接都像是一環緊扣一環的精妙機械,主題的展開邏輯嚴密,論點和論據之間的支撐關係清晰可見。當我試圖理解某一特定曆史轉摺點背後的深層原因時,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是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瞭“為什麼會這樣”,並對潛在的替代性曆史路徑進行瞭審慎的探討。比如,在解析某一重要改革運動失敗的原因時,作者不僅僅歸咎於外部壓力,更細緻地剖析瞭內部結構性的矛盾,這種多層次的剖析視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度。我發現,即便是對於那些我自認為已經非常熟悉的曆史事件,通過作者的梳理,也總能發現被我先前忽略的、至關重要的細微環節。這種對邏輯和結構的強調,使得全書讀下來,頭腦非常清爽,不會陷入信息過載的泥潭。
評分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對曆史復雜性與矛盾性的坦誠麵對。它不迴避曆史進程中的黑暗麵和巨大的代價,也沒有對任何一方進行簡單化的道德審判。作者在處理民族主義、現代化轉型與傳統保守力量之間的衝突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悲憫的洞察力。你會清晰地看到,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幾乎所有的選擇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和難以彌補的遺憾。這種對曆史“灰色地帶”的深入挖掘,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深度和厚度。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或簡單的英雄史觀,而是迫使讀者去直麵曆史的真實麵貌——那是由無數個不完美的人,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做齣的艱難抉擇所構成的。讀完之後,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以及對人類在麵對時代洪流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脆弱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給我帶來瞭一種強烈的現場感,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親身站在那些風雲變幻的曆史場景之中。敘述的節奏把握得極其巧妙,在描述宏大戰爭場麵和政治運動時,筆鋒如同急促的鼓點,緊張而充滿張力;而在分析社會思潮的醞釀和文化變革的潛流時,筆調又變得舒緩而富有哲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穿插曆史細節時所展現的功力,那些鮮活的、充滿瞭生活氣息的片段,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維度。比如,關於某個特定時期城市生活變遷的描寫,從服裝的色彩到咖啡館裏的討論,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躁動與生機。這種對“人”在曆史中的刻畫,使得原本抽象的“曆史進程”變得可觸可感,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概念。讀到關鍵人物的傳記性描述時,那種矛盾性、人性的復雜,都被剖析得非常到位,讓人能更立體地理解他們的功過是非。這種敘事上的細膩,讓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單純的壓迫感,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動態展現。
評分挺好的,應該是正品!
評分聽同事說是好書,要好好看看
評分中國近代史(插圖本)
評分最後一節是刪節的,大概是因為贊揚瞭蔣介石的緣故。不僅在大陸被刪節,在颱灣也被刪節。然而從通篇對人物的評價來看,我們會發現蔣先生還是比較客觀的,並無太多的偏頗之處。讀完之處,除瞭嘆息前人之高瞻遠矚,品性高潔之外,也嘆息之後的曆史並未按照蔣先生規劃的軌跡走,因而走瞭很多彎路,甚至還在彎路上。不知若蔣先生在天有靈,是悲還是憤呢?
評分外麵書店買不到瞭,到京東上試一試,很好。
評分文中提到孫中山先生“軍政、訓政、憲政”的步驟自己是第一次聽到,也是怪自己孤陋寡聞瞭,這樣好的思想竟然沒有更早一步的發現。悔恨之餘又不得不贊嘆孫中山先生的高瞻遠矚瞭。最感興趣的“訓政”一個階段,尤為重要。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由軍政時期一蹴而至憲政時期,絕不予革命政府以訓練人民之時期,又絕不予人民以養成自治能力之時間,於是第一流弊在舊汙末由蕩滌,新治末由進行;第二流弊在粉飾舊汙以為新治;第三流弊在發揚舊民,壓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實現;第二,為假民治之名行專製之實;第三,則並民治之名而去之矣。此所謂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是在百年前,孫先生對於民主和現代化國傢的理解要比國人深得多。現在想想很多的錯誤,都是沒有進行訓政的結果。
評分喜歡 正版 價格實惠 有益
評分很棒
評分好書,買來參考看的,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