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航空燃气轮机涡轮气体动力学:流动机理及气动设计
定价:138.00元
作者:邹正平等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ISBN:9787313123558
字数:650000
页码:5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661581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本书共10章,第1章为基本概念;第2章为高压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第3章为涡轮级间过渡段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第4章低压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第5章为涡轮后承力机匣通道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第6章为涡轮气动设计及优化技术;第7章为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技术;第8章为向心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第9章为涡轮内部流动先进研究手段; 第10章为涡轮多学科耦合机理。
目录
1基本概念
1.1燃气轮机涡轮
1.2用于描述涡轮几何的参数
1.3用于描述涡轮气动热力过程的基本方程
1.4轴流常规涡轮级速度三角形
1.5叶片表面边界层
1.6尾迹
1.7端区二次流流动
1.8叶尖泄漏流动
1.9位势作用
1.10激波和膨胀波
1.11掺混
1.12叶型负荷
1.13损失及效率定义
参考文献1基本概念
1.1燃气轮机涡轮
1.2用于描述涡轮几何的参数
1.3用于描述涡轮气动热力过程的基本方程
1.4轴流常规涡轮级速度三角形
1.5叶片表面边界层
1.6尾迹
1.7端区二次流流动
1.8叶尖泄漏流动
1.9位势作用
1.10激波和膨胀波
1.11掺混
1.12叶型负荷
1.13损失及效率定义
参考文献
2高压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
2.1高压涡轮
2.2高压涡轮气动几何特征
2.3高压涡轮气动性能数值评估体系
2.4高负荷高压涡轮内复杂波系
2.5 高压涡轮二次流及控制技术
2.6高压涡轮泄漏流动及控制技术
2.7冷气与主流相互作用对气动性能影响
参考文献
3低压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
4高低压涡轮过渡段及后机匣内部复杂流动机理
5涡轮气动设计方法
6涡轮内部流动控制技术
7径流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及设计
8涡轮多学科耦合问题
索引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我一直对航空发动机这个庞大的机械系统深感着迷,尤其是其中涡轮部分扮演的角色。记得以前在学校里,虽然接触过一些理论知识,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核心。最近读了这本《航空燃气轮机涡轮气体动力学:流动机理及气动设计》,虽然封面和书名看起来就透着一股“硬核”的气息,但里面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书中对气动力的计算方法、流动分离的预测和控制、以及翼型设计中的关键参数等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甚至还涉及了一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这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应用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过去我总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将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关于叶栅流动特性分析的那部分,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模型,还列举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考虑各种因素。读完这几章,感觉自己对涡轮叶片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以及它如何影响整体性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工程师们在设计中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优化叶片形状。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视角来审视航空燃气轮机涡轮的气动设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方法的提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确定性”和“鲁棒性”在设计中地位的强调。在实际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流动往往是不确定且复杂的。书中提到,优秀的气动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鲁棒性”,也就是说,即使在某些参数发生偏差的情况下,性能也不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点在书中关于流动稳定性分析和故障模式探讨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书中通过对不同不稳定流动现象的案例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规避和抑制这些不稳定性,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可靠的航空发动机,其气动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工程智慧的启迪之作。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深刻的科学原理。在读到关于“气动热力耦合”效应的部分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航空发动机涡轮的设计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流体动力学问题,它还与热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高温气流在通过涡轮叶片时,不仅会产生气动力,还会传递大量的热量,这对叶片的温度分布、材料的强度和寿命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书中对如何通过合理的冷却设计来降低叶片温度,以及如何根据温度分布来优化叶片型线,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涡轮设计,必须在气动性能、热力性能和结构强度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书中对于不同冷却方式的原理、效果和适用范围的分析,让我对涡轮叶片复杂的内部冷却通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工程师们在解决这些实际工程问题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堆砌理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尤其是在讨论燃气涡轮叶片的气动设计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孤立地分析某个部件,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发动机系统中进行考量。从进气道的均匀性对涡轮性能的影响,到尾喷管的设计如何与涡轮出口状态相匹配,书中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流动损失”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定义和分类,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损失机制的物理根源,并提出了多种减少损失的途径,例如优化叶片型线、改善叶片间流场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高性能的涡轮,是无数个细节精心雕琢的结果。过去我对“效率”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比较笼统,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效率提升,来自于对流体动力学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把握。书中的一些例子,例如通过改变叶片展向的攻角分布来优化气动性能,或者通过引入三维流动控制技术来抑制分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看到了航空工程领域前沿的创新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航空科技发展的爱好者,我对航空燃气轮机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然而,许多科普读物往往将重点放在整体概念的介绍,对于具体的工程细节则一带而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于涡轮叶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来保证其稳定运行,都有着详实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激波”和“跨声速流动”在涡轮叶栅中产生的影响及其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在高速流动的环境下,激波的产生和传播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损失,甚至对叶片结构造成损伤。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深入的分析,解释了激波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叶片型线和叶栅几何参数来减小激波强度,甚至利用激波来提升性能。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跨声速流动在航空发动机涡轮设计中的重要性,也为我理解一些高性能发动机的复杂设计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