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克罗斯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克罗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哥伦布大交换
  • 生物地理学
  • 文化交流
  • 历史
  • 环境史
  • 全球史
  • 1492年
  • 美洲史
  • 生态学
  • 殖民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01761
商品编码:10014438577
出版时间:2010-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定价:28.00元

作者:(美)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ISBN:9787511101761

字数:150000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849477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目录


*章 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 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 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 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注释
30周年版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作者:(美国)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 译者:郑明萱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Alfred W.Crosby J 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地理、历史和美洲研究的荣誉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他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在研究.为何欧洲会在历*崛起7和许多历史学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古文明的遗产》 作者: 亨利·基辛格(模拟) 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旨在深入剖析西罗马帝国自公元三世纪危机以来,直至公元476年西帝国终结的漫长衰落过程,并探讨这一历史性转折对后续西方文明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的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或王朝更迭,而是探寻一种古老而复杂文明体系如何因内部结构性矛盾、外部环境剧变以及文化认同的逐渐瓦解而走向终结。 第一部分:盛世下的裂痕——帝国的结构性困境 (约公元200-300年) 本书首先从“黄金时代”的阴影开始切入。表面上,罗马帝国在“五贤帝”时期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疆域辽阔,法律体系臻于完善。然而,我们必须审视其根基的脆弱性。我们将详细分析财政体系的不可持续性。持续的边境战争和庞大军队的供养,使得税收体系不堪重负。特别是,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帝国政府不得不诉诸于降低货币中金属含量(“货币贬值税”),这直接侵蚀了商业信用和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在政治结构层面,继承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缺乏清晰、稳定的权力交接机制,导致了“三世纪危机”的爆发。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皇帝如同走马灯般更迭,军队成为决定性的权力掮客。这种“军政府”化的趋势,极大地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威和文官体系的效率,使得中央权力在广袤的领土上变得飘忽不定。我们探究了地方精英阶层如何利用中央的衰弱,逐渐将公共职能转变为私人特权,为后来的封建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边境的压力与文明的重塑 (约公元300-400年) 随着帝国重心转向君士坦丁堡,以及对“蛮族”部落的接触日益频繁,帝国的文化和军事策略被迫进行根本性调整。我们详细考察了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四帝共治制、分治、以及对基督教的接纳。这些改革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其长期后果却是对传统罗马身份认同的稀释。 基督教的崛起是理解帝国晚期转折的关键。本书分析了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如何发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这种新信仰体系,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新的道德和精神凝聚力,但同时也与世俗的、多神教的罗马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冲突。教会的组织结构、财富积累以及它对世俗政治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构成了理解后罗马时代权力转移的重要线索。 在军事上,我们详细分析了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现象。随着本土青年的不愿服役和边境压力增大,大量同盟部落(Foederati)被吸纳进入军队。这在提高了军事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军队对罗马国家认同感的下降,以及对地方军事领袖的效忠超过了对皇帝本人的效忠。莱茵河和多瑙河防线的崩溃,并非简单的军事溃败,而是这种内部结构性依赖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第三部分:西方的崩塌与新秩序的萌芽 (公元400年以后) 本书重点分析了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面对的“大迁徙”浪潮。我们不将日耳曼各部族视为单纯的侵略者,而是将其视为在罗马体系内寻求生存和地位的移民群体。从阿拉里克对罗马城的洗劫,到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王国,再到阿提拉匈人对帝国的巨大冲击,每一步都揭示了帝国应对危机时资源的枯竭和决策的失误。 关键在于,西罗马的衰亡并非源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而是“权力真空”的扩散。当中央政府无力履行其核心职能——维护公共工程、提供司法保障、征收有效税款时,地方上的大庄园主(Latifundia)和崛起的军事首领(如斯提利科、李希梅尔)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这些责任。这种“地方化”的趋势,使得皇帝的权威逐渐沦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公元476年,奥多亚塞废黜罗慕路斯·奥古斯都,标志的并非历史的彻底终结,而是罗马政治形态在西方的正式“解体”。然而,本书的结论在于强调继承性:哥特人、法兰克人、西哥特人等建立的新王国,并非全然排斥罗马的遗产。他们继承了罗马的法律框架(特别是教会法)、拉丁语作为行政语言,以及罗马的城市基础设施(尽管维护不善)。 结论:遗产的重塑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古文明的遗产》认为,罗马的衰亡是一场漫长而渐进的“转型”而非“断裂”。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文明体系,若不能解决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政治精英的私有化倾向,以及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维持文化凝聚力的问题,那么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也终将让位于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社会组织形式。本书通过对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的交叉分析,为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及其持续的挑战,提供了精妙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上去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巨著,又像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提法,本身就预示着一个宏大的主题,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和文化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融合,伴随着的必然是剧烈的冲突与深远的改变。1492年这个日期,仿佛是一个被刻意设置的节点,将历史一分为二,从此,世界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大陆,而是紧密相连,充满了未知与机遇,也伴随着痛苦与毁灭。我一直对这类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去审视已知历史的作品充满期待。这本书,我猜测,会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详细阐述新旧大陆物种的迁徙,无论是可食用的植物,还是家畜,抑或是那些意想不到的微生物,它们是如何跨越重洋,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长,甚至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生态平衡的改变。更吸引我的是,“文化冲击”这一部分,它意味着作者会深入探讨,当来自不同文明的群体,在新的地理空间相遇时,会发生怎样的思想碰撞、宗教冲突、社会变革,以及人类价值观念的颠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描绘出这场“大交换”的复杂性,既有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有疾病传播带来的灾难,更有文明冲突的血与泪,最终勾勒出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如何在这场历史性的“交换”中逐渐形成的。

评分

读到“哥伦布大交换”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就被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1492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它不仅仅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起点,更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互联互通时代。我对于这类能够解释现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著作,有着天然的兴趣。“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细致地描绘这场跨越大陆的物种迁徙的。想象一下,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美洲大陆的玉米、土豆、番茄,是如何漂洋过海,成为欧洲、亚洲、非洲餐桌上的常客,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结构?反过来,欧洲的麦子、水稻、马匹、牛羊等,又是如何登陆美洲,对新大陆的生态环境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更别提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带来的疾病,对不同大陆的人群造成了何等毁灭性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为我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生物奥运会”,同时,也深入剖析这场“大交换”所带来的文化层面的震荡——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冲突,以及最终导致的世界格局的重塑。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宏大梳理,一次对现代世界根源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探索的激情,“哥伦布大交换”——一个词就勾勒出世界格局剧变的起点,而“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则进一步锁定了其探讨的核心。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及其连锁反应深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真正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宏大事件。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跨越浩瀚海洋的航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生物、疾病、植物、动物乃至于思想观念的全新碰撞。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开始构思它会如何展开叙述。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哥伦布航行前后,新旧大陆之间生物种类的迁徙,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态变化,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彼此的农业、食物结构,甚至人口变迁。同时,“文化冲击”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不会停留在生物层面的描绘,而是会深入到人类社会层面,去审视东西方文明的首次大规模交融所带来的思想、宗教、社会制度、语言以及生活习俗的巨大变革。我猜测作者会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他们的恐惧、好奇、贪婪与希望,如何在这次“大交换”中被重新塑造,又如何共同书写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承诺了我一个宏大叙事,一个能够让我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现代世界形成逻辑的视角。

评分

这部作品的题目,特别是“哥伦布大交换”这一核心概念,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那个充满冒险与未知、也伴随着巨大代价的历史时期。1492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象征意义,标志着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历史性连接的开端,而随之而来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这八个字如同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满了关于物种迁徙、疾病传播、农业革命以及文明冲突的无数故事。我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宏观历史事件背后微观细节的作品情有独钟,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究竟有哪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食物、植物、动物,是如何在那场跨越洲际的交换中,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因素。比如,玉米、土豆、番茄这些在新大陆繁衍的作物,如何成为旧大陆人口增长的基石;而小麦、稻米、牛羊等则如何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格局。更不用说,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疾病的传播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性,其对不同文明的冲击力是难以估量的。我设想作者会用扎实的学术功底,结合生动的史实,将这些复杂的过程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次航行,一次“交换”,是如何在短短几百年间,彻底重塑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奠定了我们今天所熟知世界的地理和生物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光是读一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492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转折点意味,而“大交换”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生命体和文明的巨大流动与碰撞。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历史背后深层逻辑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我特别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在那次历史性的“交换”中,究竟有哪些物种,是如何跨越海洋,改变了彼此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比如,玉米、土豆这些来自美洲的农作物,是如何改变了欧洲乃至亚洲的人口增长模式,又比如,欧洲的马匹、牛羊以及那些随之而来的疾病,对美洲大陆的原住民社会造成了何等深刻的影响。更不用说,那些隐匿的微生物,它们带来的流行病,几乎重塑了美洲的人口结构。除了生物层面,我同样对“文化冲击”充满了好奇。我猜测作者会深入描绘,当不同文明的火花在新的大陆上碰撞时,会激荡出怎样的思想、宗教、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在这场深刻的交流与冲突中,人类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是如何被重塑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理解现代世界形成机制的机会,一次对人类历史宏大进程的细致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