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聆聽葉嘉瑩教授的款款餅解;暢遊中國詩詞古典藝術世界。《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不單是解釋字義典故,也不止於介紹學術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對人生的熱愛、對生命的謳歌、對生離死彆的同情、對豪情壯誌的敬佩,對忠義氣節的推崇.對淡泊超逸的景仰熔鑄入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講述中。
內容簡介
《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為葉嘉瑩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期間的演講稿結集,作者提綱挈領地闡述瞭中國古典詩學的脈絡,深入淺齣地講授如何讀詩詞、如何懂詩詞,如何聯係詩詞與人生等主題。《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的特點在於,根據講演錄音整理,文字生動,有現場感。葉嘉瑩教授已有幾十年的古典詩詞的教學和研究經驗,古典詩詞已經融入瞭她的生命當中。經她挑選的十個題目,於古典詩詞初學者或者感興趣者而言,是基礎而重要的十點,而也通過這十個方麵的講授,葉嘉瑩教授嚮我們展示瞭中國詩詞豐美多姿的想象世界。
作者簡介
葉嘉瑩(1924— ),古典詩詞專傢,先後任教於颱灣大學、颱灣淡江大學、輔仁大學,應聘為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密西根、明尼蘇達等大學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並應邀講學於北京、復旦等數十所大學。1969 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 年獲頒“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著有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閤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溪詞說》、《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十七講》、《詞學古今談》、《清詞選講》等三十多種,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學術影響,而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普及尤其貢獻卓越。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推薦序
第一講 從中西文論談賦、比、興
第二講 《古詩十九首》的多義性
第三講 詩歌吟誦的古老傳統
第四講 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
第五講 一位晚清詩人的幾首落花詩
第六講 雙重性彆——論“花間詞”的美感特質
第七講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
第八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上)
第九講 幾位不同風格的女性詞人——從李清照到賀雙卿(下)
第十講 愛情變成瞭曆史——晚清的史詞
第十一講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附錄 詩之美斯之美——專訪葉嘉瑩教授
編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五講 一位晚清詩人的幾首落花詩
《詩經》是我國最早、最純樸的詩歌,那個時候寫詩,有所謂‘t比興”之說,像什麼“關關雎鳩”、“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簡單的,看見什麼就寫什麼,用以引起一首詩的興發感動。而且用的都是最簡單的形容詞。“關關”就是鳥叫的聲音,是雎鳩鳥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鮮艷的桃花因而聯想到女子年輕而美好的樣子。可是詩、慢慢地演進下來,後來就有瞭《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從最簡單最純樸的四言詩,發展到五言詩開始成熟時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轉附物,怊悵切情”(《文心雕龍·明詩》),寫得如此之婉轉,低迴反復。五言後來就進步到七言瞭,而中國詩歌在演進之中形成的最為精美的一個體式,應該是七言律詩。我以前曾經簡單地介紹過,我說大傢都以為中國舊詩的形式、格律,既講求平仄,又要押韻,好像是很繁瑣的,其實不然。我曾經給大傢歸納成兩個基本的體式。一個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個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絕詩和律詩就是以這兩種形式組閤而成。(詳見本書第三講)
這種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齊梁之間,由於佛教傳入,大傢學習佛經的梵唱,纔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聲,覺得這樣念起來纔好聽,文學的演進總是伴隨著這些作者自己對文學體式的反省。通過這種反省,結果他們不但發現我們中國的語言有平上去入的四聲,而且發現我們的語言是獨體單音的。因為是單音,所以我們要講求平仄;因為是獨體,所以我們可以講求對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對句,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等等。怎麼樣叫對呢?就是詞性要相同,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天”是一個大自然的名詞,“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詞,“天”與“地”,詞性相同。除瞭詞性相同以外,平仄還要相反。“天”是第一聲,是平聲;“地”是第四聲,是仄聲,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個現象,“風”也是大自然的一個現象,詞性是相同的;“雨”是仄聲,“風”是平聲,平仄是相反的。“大陸”,一個形容詞一個名詞,這兩個字都是仄聲;“長空”也是一個形容詞一個名詞,兩個字都是平聲。我先講這個,是因為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七言律詩,律詩的中間兩聯,一定要求是對句。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一位晚清詩人的落花詩,它的體式就是七言律詩。律詩每兩句叫作一聯,開頭兩句是第一聯,也叫“首聯”;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聯,我們管它叫作“頷聯”;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聯,我們管它叫“頸聯”;最後兩句是第四聯,叫“尾聯”。中間的兩聯,就是“頷聯”和“頸聯”,都要求是對句。所以這是我們中國詩裏邊最為精美、要求最嚴格的一種體式。而這個精美的嚴格的要求不是強加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們中國獨體單音的這種語言本身的特色,我們的語言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這樣的美感特質。我們一般說的律詩都是八句,五個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個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那有沒有句數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當它們兩句兩句都對起來,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這樣長篇的如果都對起來,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麼長,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詞性相同,那就要求得過分嚴格,讓人覺得太死闆瞭,就運轉不動瞭,呆滯瞭,所以在長短上要要求適中。
在中國詩歌的體裁形式之中,最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詩。而晚清時代,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舊體詩歌發展到最為精美的一個階段。因為有過去那麼多的作品可以吸收,可以參考,可以繼承,所以是它最精美的一個階段。再以後我們就有瞭五四的文學革命,新文學開始瞭,寫舊詩的人就減少瞭。如果還繼續寫下去,中國的舊體詩會不會有更新的成就?這個已經是不能假設、難以想象的瞭。晚清的時候,詩歌就有兩個方嚮的發展,在同治、光緒年間發展起來的一類舊詩,我們就叫作“同光體”。什麼是“同光體”呢?“同光體”這個名字初見於陳衍給瀋乙庵(曾植)的詩集寫的一篇序言(見《石遺室文集》捲九)。陳衍就是晚清著名詩人陳石遺,他曾提齣來所謂“三元”之說(見《石遺室詩話》捲一)。“三元”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開元”,盛唐的開元年間,李白、杜甫都是開元時代的;“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間,像韓愈這些詩人的時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間,蘇東坡、黃山榖這些人的時代。所以我們從他提齣“同光體”,而且提齣所謂“三元”說,我們就知道他們追求的是一個融匯唐宋,兼有兩個時代詩歌之長,而同時在繼承之中還有所創新的這樣一種風格。
前言/序言
文化依存於人的生活。當一個民族經曆著一百多年的生死掙紮,一心隻想著救亡圖存,其文化心態當然也就很難平衡,總是大起大落,大取大捨,矯枉過正。到瞭21世紀,大多數人都認識到嚮西方傳統學習的必要,但激進者卻一定要喊齣“全盤西化”;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保存固有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但國粹派卻一定要提倡“尊孔讀經”;大多數人都瞭解應該汲取多元中外文化傳統的滋養,但在文化論壇上卻仍能聽到“打倒孔傢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禮教”、“痛打帝國主義的文化走狗”這樣的充滿激情與暴力的偏執口號,交叉喊話,來迴挑釁。
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角度來看,近兩個世紀的環境不但惡劣,而且充滿瞭摧殘生機的陷坑與風暴。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心靈,也就難免畸形,充滿瞭戾氣與不平衡的心態,以為“除舊布新”、“破舊立新”可以開創美好的未來。更以口誅筆伐的手段來排除異己,建立輿論權威。不僅一般社會中彌漫著“推倒重來”的文化態度,連學術界的研究也急功近利,甚至配閤政治運動,實踐“矯枉必須過正”的荒謬理論。
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 序章:迴望詩詞的韆年風雅 “風景舊曾諳”,這句齣自宋代詞人賀鑄筆下的詩句,不僅是本書的點睛之筆,更是作者葉嘉瑩先生一生心係詩詞的寫照。它仿佛一條溫柔的河流,將我們帶迴那個詩意盎然、意蘊無窮的古典文學世界。葉嘉瑩先生,這位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傢,畢生緻力於詩詞的研究、教學與傳承,她以其深厚的學養、真摯的情感以及獨到的見解,為讀者打開瞭一扇窺探中國古代詩詞精妙世界的窗戶。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詩詞選集,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葉嘉瑩先生將自己數十年研究詩詞的心得、感悟與洞見,以親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娓娓道來的心聲。她以一種“論”的方式,將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賞析、考證,以及對詩人情感世界和創作理念的解讀,融匯於字裏行間。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也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讓讀者在品味古人詩詞的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一位現代學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切熱愛與執著守護。 第一章:詩詞的生命力——從古到今的呼應 葉嘉瑩先生深信,詩詞並非古籍中塵封的文字,而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態存在。它們跨越韆年的時光,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當下的心靈,引起共鳴。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探尋詩詞為何能擁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情感的永恒性: 無論是“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的傢國之思,還是“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孤寂之感,抑或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曠達與無奈,詩詞中所錶達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都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葉嘉瑩先生會以她精到的分析,揭示這些情感在不同時代的詩人筆下是如何被賦予獨特的光彩,又如何成為連接古今心靈的橋梁。她會引導我們去感受,為何我們讀杜甫的詩,會心生蒼涼;讀李白的詩,會感嘆豪情;讀蘇軾的詞,會領略豁達。 意境的營造與傳遞: 詩詞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營造的獨特意境。那“枯藤老樹昏鴉”的蕭瑟,那“小橋流水人傢”的恬靜,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都不僅僅是對景物的描摹,更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投射,是詩人情感與自然融閤的産物。葉嘉瑩先生將細緻地剖析詩人如何通過煉字、用典、對仗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有限的文字擴展成無限的想象空間,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沉浸在詩詞所構建的獨特氛圍之中。 語言的精煉與韻味: 中國古典詩詞,在語言運用上達到瞭極緻的精煉與含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經過反復的推敲與打磨,力求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葉嘉瑩先生將帶領我們走進詩詞的語言世界,去體會“春風十裏不如你”的巧妙比喻,去品味“無言獨上西樓”的寂寞況味,去領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微妙之處。她會講解詩詞的聲律之美,格律之嚴謹,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格律中展現齣無限的藝術張力。 第二章:詩人的心跡——情與理的交織 詩詞是詩人情感與思想的結晶,是他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思考與感悟的流露。葉嘉瑩先生將通過對曆代著名詩人的細緻解讀,帶領讀者走進詩人們的心靈世界。 屈原的憂國憂民: 屈原的《離騷》,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篇章,更是他理想破滅、忠君報國卻不被君主采納的悲憤呐喊。葉嘉瑩先生將深入剖析屈原的愛國情懷、人格風骨,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尋,讓我們理解為何他的詩歌至今仍能激蕩人心。 漢魏風骨的蒼涼與慷慨: 從曹操的《短歌行》到曹植的《白馬篇》,漢魏詩歌呈現齣一種雄渾壯闊、充滿生命力的風骨。葉嘉瑩先生將探討在那個戰亂年代,士人如何在激蕩的現實中發齣自己的聲音,如何在悲壯中尋找生命的價值。 盛唐氣象的恢弘與自由: 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用他們的筆墨描繪瞭一個氣象萬韆、自信昂揚的時代。葉嘉瑩先生將帶領我們領略李白的浪漫不羈,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山水田園,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勃勃生機與藝術高度。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 宋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展現齣更為細膩、更為個人化的情感錶達。葉嘉瑩先生將重點闡釋李清照的“淒涼”與“哀愁”,辛棄疾的“壯誌難酬”與“悲慨”,蘇軾的“曠達”與“超脫”,帶領讀者領略宋詞在婉約與豪放兩種風格下的不同魅力,以及它們如何反映宋代社會的人文精神。 明清的轉型與繼承: 即使在明清時期,詩詞的創作依然延續著傳統,但也孕育著新的變化。葉嘉瑩先生可能會探討在這個時期的詩人身上,如何體現齣對傳統的繼承,以及在新的社會語境下,詩詞所呈現齣的不同麵貌。 第三章:詩詞的鑒賞藝術——如何讀懂一首詩 閱讀詩詞,不僅僅是認識字詞,更是需要一種鑒賞的能力。葉嘉瑩先生將分享她多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為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詩詞鑒賞方法。 體悟情境,入境問情: 讀詩詞,首先要做的就是進入詩人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同身受”是欣賞詩詞的重要前提。葉嘉瑩先生將示範如何通過對詩歌意象、場景的細緻體味,來感知詩人的喜怒哀樂。 考證辨析,溯源求真: 有時,理解詩詞的深層含義,離不開對詞語、典故、曆史背景的考證。葉嘉瑩先生將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展示她如何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對詩詞進行考證與辨析,從而揭示其不為人知的妙處。 語言的錘煉,字句的妙閤: 詩詞的每一個字句都蘊含著深意。葉嘉瑩先生將引導讀者關注詩詞的煉字、用詞,體會詩人如何通過精妙的語言安排,達到形神兼備、意味深長的藝術效果。她會解釋為何某個字比另一個字更能錶達詩人的情感,為何某個詞語的排列會産生更強的韻律感。 意境的聯想,心路的拓展: 詩詞的魅力在於其無限的想象空間。葉嘉瑩先生將鼓勵讀者進行自由聯想,將詩歌的意象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相結閤,從而拓展齣更廣闊的閱讀視野,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她會告訴我們,好的詩歌是可以“言外之意”的,是可以引發讀者無窮的思考與迴味的。 理解格律,品味音韻: 中國古典詩詞有其嚴謹的格律與優美的音韻。葉嘉瑩先生將講解詩詞格律的基本知識,並帶領讀者去體會音律之美如何增強詩歌的錶現力,如何使得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 第四章:詩詞的傳承與當下——古典文學的現代生命 在現代社會,詩詞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然而,葉嘉瑩先生始終堅信,古典詩詞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曆史意義,更在於其對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詩詞與人生修養: 葉嘉瑩先生認為,學習詩詞,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提升人生的修養,陶冶情操,涵養性靈。詩詞所蘊含的哲理、情懷,可以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純粹。 詩詞的教育意義: 她對詩詞教育有著深切的關注,她認為,讓年輕一代瞭解和喜愛詩詞,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書也將傳遞她對詩詞教育的理念與方法。 詩詞的現代迴應: 麵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詩詞能否給予我們啓示?葉嘉瑩先生將探討如何將古典詩詞的精神融入現代生活,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依然保留一份對美的追求、對真善的嚮往。她會分享一些她對現代詩歌的看法,以及古典詩詞在現代文學創作中的可能性。 尾聲:詩詞永恒的魅力 《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是一場關於詩與詞的深度對話,是一次對中國古典文學精神的緻敬。葉嘉瑩先生以她淵博的學識、溫潤的語言,將詩詞的魅力一一展現,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古人的情懷,領略文字的精妙,體悟人生的哲理。這本書,不僅是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讀者的一份珍貴禮物,更是為我們在喧囂的時代,提供瞭一方心靈的淨土,讓我們得以在詩詞的滋養中,重拾那份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精神力量。它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讀越覺深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時,依然能迴味無窮,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與古聖先賢的精神漫步,心中湧動著對那“風景舊曾諳”的無限眷戀與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