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绿茶连续自动生产线装备与使用技术

名优绿茶连续自动生产线装备与使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列万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绿茶
  • 茶叶
  • 生产线
  • 自动化
  • 装备
  • 技术
  • 食品机械
  • 加工技术
  • 名优茶
  • 连续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2587
商品编码:10043901418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罗列万 等 著 定  价:68 出 版 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17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1622587 概述
茶叶加工装备的演变与发展
一、20世纪50年代(1951-1960)
二、20世纪60年代(1961-1970)
三、20世纪70年代(1971-1980)
四、20世纪80年代(1981-1990)
五、20世纪90年代(1991-2000)
六、2001年以来
第二节名优茶连续自动生产线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名优茶连续自动生产线展望
一、推广应用名优茶加工生产线之意义
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茶厂设计建设基本要求
茶厂环境
一、环境影响因素
二、茶厂选址
第二节车间设计与建设基本要求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名优绿茶自动化连续化加工基本原理与要求,详细说明了扁、毛峰(卷曲)、针(芽)、条、曲毫、兰花形名茶生产线工艺技术与设备配置, 以及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安全操作、常见故障与排除、生产线保养与维修等内容,是一本茶叶科技工作者、茶叶生产企业、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员等专业人员阅读与参考的工具书。
《绿色甘霖:茗茶连续自动化生产的智慧与实践》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茶叶的芬芳已渗透进民族的血脉,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晨曦的露珠到午后的阳光,从山间的清风到茶农的辛勤汗水,每一片嫩叶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匠人的心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制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何在保留茶叶纯粹品质的同时,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的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绿色甘霖:茗茶连续自动化生产的智慧与实践》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茶叶生产变革的百科全书,一部连接传统精髓与未来科技的桥梁。本书聚焦于茶叶行业的自动化生产前沿,特别是“连续自动生产线装备与使用技术”这一核心领域,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而是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展现了这场静默而深刻的产业革命。 一、 溯源与革新:茶韵的时代变迁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回茶的起源,追溯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繁荣,再到近代机制茶的兴起,每一段历史都为理解当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历史的回顾,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传统制茶工艺在规模化生产中的瓶颈。手工采摘的效率、人工揉捻的均匀度、萎凋和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在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动化生产线的概念应运而生。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动化如何并非是对传统工艺的颠覆,而是对其精华的传承与升华。它不是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力,而是通过精密的机械设计、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将经验丰富的制茶大师的“手感”和“经验”转化为可重复、可量化的生产参数。每一道工序的温度、湿度、时间、力度,都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中被反复推敲和优化,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茶叶的天然风味和营养价值。 二、 装备解析:精工细作的智慧结晶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构成连续自动生产线的关键装备进行详尽的解析。这并非枯燥的设备参数罗列,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揭示每一台设备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其在茶叶生产全过程中的作用。 采摘环节的革新: 虽然本书更侧重于后续生产,但会提及现代化采摘技术对生产线前端的衔接作用。从无人机辅助的精准采摘,到智能分拣设备的初步筛选,都为进入生产线的好原料奠定基础。 萎凋的精准控温控湿: 萎凋是茶叶形成独特风味的关键一步。本书将详细介绍先进的连续萎凋装置,如何通过精准的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巧妙的气流设计,实现茶叶细胞的均匀破坏,为后续的酶促氧化创造最佳条件。这包括不同茶叶种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在萎凋环节的差异化处理,以及自动化设备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揉捻的力度与均匀性: 揉捻是茶叶塑形、破坏细胞壁、促进内含物转化的重要环节。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连续揉捻机,如螺旋式揉捻机、滚筒式揉捻机等,阐述其在施加力度、形成条索、排出汁液方面的技术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会强调自动化揉捻如何克服人工揉捻的力度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茶叶形态和内含物释放的标准化。 发酵与氧化的智能调控: 对于需要发酵的茶叶,如红茶、普洱茶等,发酵过程的控制至关重要。本书将重点介绍配备有精准温湿度传感器和智能反馈控制系统的发酵室或发酵输送带,它们如何实时监测发酵进程,并根据茶叶的变化自动调整环境参数,确保发酵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的最佳化。 杀青的效率与品质平衡: 杀青是终止茶叶酶促氧化、保持绿茶鲜绿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如滚筒式、沸腾式、平板式)的连续杀青机,分析它们在热量传递方式、处理量、杀青均匀度以及对茶叶内含物影响方面的优劣。特别是如何通过自动化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高效杀青,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的天然色泽和清香。 干燥的工艺与能耗优化: 干燥是茶叶储存和风味形成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连续干燥设备,如层叠式干燥机、网带式干燥机等,分析其加热方式、烘干曲线控制、能耗管理等技术细节。它还会强调如何通过智能化的干燥参数设定,在保证茶叶含水率达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茶叶的香气,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筛分与分级: 自动化生产线的末端,通常包含高效的筛分和分级设备,用于将茶叶按大小、形状进行细致的分类,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本书将介绍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如何与生产线无缝衔接。 三、 使用技术:从操作到优化的全方位指南 仅仅拥有先进的装备是不够的,《绿色甘霖》更强调“使用技术”的重要性。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操作与维护指南,帮助企业真正发挥自动化生产线的价值。 设备操作规程与安全规范: 详细阐述每台设备的正确操作步骤,包括开机、调试、运行、关机等环节。同时,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列举潜在的风险点,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工艺参数的设定与调整: 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以及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本书将提供科学的工艺参数设定建议。例如,绿茶的杀青温度、揉捻时间,红茶的发酵程度等,并讲解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根据茶叶的实时状态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品质。 故障诊断与排除: 自动化设备难免出现故障。本书将提供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排除步骤,帮助生产线操作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减少停机时间。 日常维护与保养: 强调设备的日常清洁、润滑、检查的重要性,并提供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生产线协同与优化: 自动化生产线并非孤立的个体,各环节之间需要协同配合。本书将探讨如何优化整条生产线的运行效率,减少瓶颈,实现物料的顺畅流动。 质量控制与追溯: 介绍如何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集成质量检测设备,如色泽传感器、水分检测仪等,并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产品追溯,确保每一批茶叶的品质稳定可靠。 四、 智慧赋能: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甘霖》所描绘的自动化生产线,绝非冰冷的机器堆砌,而是与“绿色”和“可持续”理念紧密相连。 节能减排与环保: 现代自动化设备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能源效率,例如采用变频电机、优化加热系统等,有效降低能耗。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智能化与信息化: 引入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使生产线具备“思考”和“学习”能力。通过对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预测潜在问题,优化生产工艺,甚至实现生产计划的智能排布。 人才培养与技能升级: 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将提及企业在引进自动化设备的同时,如何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维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人机协同的最大化。 品牌价值的提升: 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这对于建立消费者信任、提升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本书将论述自动化如何成为现代茶企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五、 展望未来:茶业的自动化新篇章 《绿色甘霖:茗茶连续自动化生产的智慧与实践》的出版,旨在为茶叶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技术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装备与技术的知识集合,更是一份关于茶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叶的连续自动化生产将迈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新阶段。本书的内容,正是为迎接这一挑战,为传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为满足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美味、高品质茶叶的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它将帮助读者理解,自动化生产并非是对传统艺术的亵渎,而是以更科学、更高效、更负责任的方式,将这份古老的甘霖,源源不断地、以更纯粹的姿态,输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采购和设备选型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标准来评估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设备供应商。书中对关键部件的材质要求、密封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平台的开放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发现,很多看似高端的设备,如果按照书中的标准去审视,其隐藏的维护成本或兼容性风险便一览无余。例如,关于清洗系统的设计部分,书中强调了“在线清洗(CIP)”的能力和对物料接触面材料的耐腐蚀性要求,这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停机时间和产品批次间的交叉污染风险。坦白讲,市面上很多设备说明书往往只强调“能做什么”,而这本书则侧重于“在长期、高强度运行中,什么会出问题以及如何预防”。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我规避了许多潜在的采购陷阱,使得投资决策更加基于技术可行性和长期可靠性,而非仅仅是表面的宣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异常务实,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全篇充斥着技术参数、流程图和故障排除案例。这对于我们这类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最欣赏的是其对“连续自动”这一核心理念的细致拆解。例如,在干燥环节,不同于传统的批次式操作,连续线要求对热风的温度、湿度和流速进行毫秒级的精确控制,以避免局部过热或受潮。书中详细列举了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在该场景下的具体应用,并配有大量的仿真数据图表。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在介绍新设备时,总会回溯到早期人工操作的痛点,这种对比极大地凸显了自动化带来的飞跃。它不仅展示了“怎么做”,更阐述了“为什么这样设计是最佳选择”,这种逻辑上的严密性,使得整本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阅读它,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面对面交流,他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踩过的“坑”与总结的“宝典”。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仿佛一走进技术手册的殿堂。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行业指南,但翻开扉页后,我立刻被其中对自动化生产流程的精细描述所吸引。作者显然对绿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从茶叶的采摘、萎凋到杀青、揉捻,再到干燥和包装,每一个步骤都对应着一系列复杂的机械操作和控制系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连续化”这一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个工序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在高速、不间断运行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在实时监控中的应用,以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如何协调整个流水线的运作。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使得即便是没有直接操作过此类设备的新手,也能通过文字构建出一个清晰、动态的生产画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装备”的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智能制造在传统农业深加工领域落地”的教科书,充满了对效率提升和品质控制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百科全书”式深度。它似乎无所不包,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到最前沿的节能优化方案,都有所涉猎。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能耗管理”的那一章节。在当前的环保压力下,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不仅提到了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原理,还对比了不同加热源(如电加热与蒸汽加热)的优缺点及其对茶叶内含物质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难得,它将工程学与产品风味科学紧密结合了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书中的理论图示与我所了解的实际工厂布局进行对照,每一次对照都加深了对“优化”二字的理解。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待一条生产线,不是看它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看它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消耗了多少资源,又如何保证了最终产品的均一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使用技术”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可持续的生产思维框架。

评分

这部著作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系统集成和维护的逻辑链条。我尤其喜爱其中关于“数据集成与追溯系统”的那部分内容。在现代食品安全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每一片茶叶的生产履历都必须清晰可查。书中不仅描述了如何利用RFID或二维码技术对原料和成品进行标识,更深入讲解了如何将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企业资源计划)进行对接,实现从订单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种对“信息流”与“物流”同步控制的强调,标志着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机械操作指南,而迈入工业4.0的范畴。它展示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生产工具,而是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并能与企业整体运营策略无缝对接的智能生产单元。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高端制造”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更立体的认知,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和管理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