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音韻學通論》一書由中華書局初版於年。本次改正瞭其中的排校錯誤及少數提法,同時增加瞭《五音集韻》和《古今韻會舉要》的簡介、部分用例及“主要參考文獻”等內容,是書齣版一年來,承濛讀者不棄,使其暫得承乏獻芹,部分高校且采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本科生參考書,對此,本人既覺榮幸,更有履冰惶恐之感。
作者簡介
鬍安順,陝西商洛市人1984年東北師大漢語史碩士研究生畢業陝西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點學術帶頭人、陝西師大西北方言與民俗中心研究員、國際漢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會會員、陝西省語言學會會長主持教育部重點教改項目、國傢級精品課程、陝西省精品課程、陝西省社科基金各1項,參與主持國傢級社科基金項目、國傢新聞齣版總署社科項目各1項,齣版著作5部,主編教材1部,發錶論文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緒論第一章 導言第一節 音韻學與語音學第二節 音韻學的功用第二章 音韻學對漢語音結構的分析和歸納第一節 音韻學對治語聲母的分析第二節 音韻學對治語韻母的分析第三節 韻學對漢語韻母的歸納第二編 中古音第三章 《廣韻》第一節 《廣韻》以前的韻書第二節 《廣韻》的産生第三節 《廣韻》的版本第四節 《廣韻》體例第五節 《廣韻》的四聲配閤第六節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的方法第七節 《廣韻》的聲類和聲母第八節 《廣韻》的韻類和韻母第四章 《韻鏡》第一節 《韻鏡》的産生和作用第二節 《韻鏡》的體例第三節 《韻鏡》對中古聲母和韻母的分析第四節 《韻鏡》和《廣韻》在考察中古音中的互補作用第五章 中古音係第一節 中古音係的聲母第二節 中古音係的韻母第三節 中古音係和韻母的配閤關係第四節 中古音係的聲調第六章 《廣韻》一係的韻書和韻圖第一節 《廣韻》以後的幾種韻書一、《景德韻略》二、《集韻》三、《禮部韻略》四、《五音集韻》五、《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六、《古今韻會舉要》第二節 《韻鏡》以後的幾種韻圖一、《七音略》二、《四聲等子》三、《切韻指掌圖》四、《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第三編 近代音——從中古音到北京音的變化第七章 近代音第一節 《中原音韻》第二節 《韻略易通》第三節 近代音的聲、韻、調第八章 從中古音到北京音的變化第一節 聲母的變化第二節 韻母的變化第三節 聲調的變化附論一根據今音辨識中古音方法說略附論二古入聲字辨識三法附論三反切概說第四編 上古音第九章 上古音的聲母第一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節 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一、古無輕唇音二、古無舌上音三、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四、喻:歸匣、喻四歸定說五、照一歸精說第三節 上古聲母係統及擬音第十章 上古音的韻部第一節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節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韻部的簡況第三節 清人研究上古韻部所取得的成就一、顧炎武的古韻分部二、江永的古韻分部三、段玉裁的古韻分部四、戴震的古韻分部五、孔廣森的古韻分部六、王念孫的古韻分部七、江有誥的古韻分部第四節 清代以後對上古韻部的研究一、章太炎的古韻分部二、黃侃的古韻分部三、王力的古韻分部四、羅常培、周祖謨的古韻分部第五節 上古韻部係統及擬音附錄四十三傢古韻分部異同錶第十一章 上古音的聲調第一節 清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一、顧炎武的“四聲一貫”說二、江永的四聲說三、段玉裁的古無去聲說四、王念孫、江有誥的四聲說第二節 今人對上古聲調的研究一、王力的古無去聲說二、周祖謨的古四聲說第三節 對上古聲調的考察附論四長入說質疑第十二章 陰陽對轉與因聲求義第一節 陰陽對轉一、孔廣森的陰陽對轉說二、章太炎的陰陽對轉說第二節 因聲求義一、因聲求義的理據二、漢語聲同義通例證三、因聲求義例舉四、因聲求義的流弊及其限製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音韻學與語音學
音韻學也稱聲韻學,它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曆史時期聲、韻、調係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現代漢語語音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所謂聲、韻、調係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曆史時期漢語聲、韻、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閤規律。以現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9個韻母,4個調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閤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規律,如J、q、X三個聲母隻能和齊齒呼與撮口呼的韻母相拼,而不能與開口呼與閤口呼的韻母相拼。
傳統音韻學分為3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係統;古音學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係統;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聲、韻配閤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曆史時期的聲、韻、調係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閤錶。到瞭20世紀30年代,在傳統音韻學的三個部門之外又興起瞭一個新的部門“北音學”。北音學旨在研究以元大都(今北京)或汴洛(今開封、洛陽)音為代錶的近代北方話的語音係統。
前言/序言
古籍多假藉,舉燭鼠璞之類觸目可見。假藉之形成,因乎音韻,故治小學通古義者需明音韻。以古音求古義,可使韆年疑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捨古音以求古義,難免望文生訓,亡羊於歧。音韻於古籍重要若此,先代鴻儒尚且視為釋疑解惑之利器,今之為學求是者豈可忽之哉?音韻之學,濫觴於漢魏,興隆於有清。清儒於音韻之貢獻可謂大矣。有昆山顧亭林首唱於前,婺源江慎修、金埴段若膺、休寜戴東原、嘉定錢辛楣、麯阜孔眾仲、高郵王念孫、歙縣江晉三、番禺陳蘭甫諸人繼之於後。推瀾揚波,踵事增華,極一時之盛,遂使音韻由解經之附庸蔚為大觀,與文字、訓詁鼎足而立。近世以來,從事音韻之學者有增而無已,如章太炎、黃季剛、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曾運乾、魏建功、黃淬伯、汪榮寶、趙蔭棠、白滌洲、王力、周祖謨、陸誌韋、張世祿、董同穌等先生共承清儒之偉業,貢獻良多,又有西方漢學傢高本漢輩以其新語言理論及方法參乎其間,遂使現代漢語音韻學之基礎得以建立。此可謂中西之閤璧,音壇之美事也。餘檮昧不敏,於前修時賢,瞠乎其後,無能為役。然私心雅好斯道,始從華東師大史存直先生問難,繼從先師東北師大李葆瑞先生專攻其術,雖無所成就,亦能日泳其間,以為常業。
音韻學通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音韻學通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